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所示是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利簋,因其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的时...

下图所示是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利簋,因其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的时间,故成为史学界研究商周断代的不可代替的实物遗存。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考古实物遗存是历史研究唯一可用的史料

B. 利簋的铸造时间应该不晚于公元前1046

C.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

D. 周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说法错误,历史研究可以是一手实物史料,但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实物已经不复存在,排除。青铜器利簋记载“武王征商”的时间,故利簋的铸造时间应该不早于公元前1046年,排除B。商周时期青铜器为大多数为贵族拥有,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故C项正确。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耶稣会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他们充其量只是给几乎不可变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一阵微微的颤抖而已。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致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此外,带来这种科学技术新知识的耶稣会士,本质上是一些宗教人士而非科学家……与其说他们代表了欧洲文明的宽广前沿,还不如说他们只介绍了西方科学中少数一些恰好吸引中国人注意力的分支。即便是这种片面的介绍,也在十八世纪中随着传教运动被抑制而受到阻隔了。因此,耶稣会士所作努力的微弱、儒家士人所持的种族中心式的自满姿态,以及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对外来刺激之不可渗透性,阻碍了中国在此时出现任何现代化的进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的社会,慢慢儿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阻碍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教士   

在华活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

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肾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优尔泰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

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中国古代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思想,有的直到今天还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汜胜之书》第一次记述了区田,以后历代都有试种者,尤其到明、清盛极一时,先后有二十处以上。区田的技术要点是集中施用水、肥,保证作物能够生长良好,获得丰产。晋代傅玄提出:“不务多其倾亩,但务修其功力。”即主张提高农业产量,不要靠扩大耕地面积,而应重视在一定单位面积上多投入劳动。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清代唐甄在《潜书·富民》中又根据他所处时代的情况。作了“陇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饲骛,湖滨缫丝,吴乡之民,编蓑织席”的真实描述。《淮南子·缪称训》;“人之情,于害之中争取小焉,于利之中争取大焉。”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与欧洲有何不同?》(中国国学网2015-03-03)

材料二  伴随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农业份额大幅下降,农业投入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业发展方式出现根本改变。在农业发展模式变革的同时,农业经营制度和相关制度安排也在发生急速变革,土地流转加快。经营规模在适度扩大,经营主体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前提下呈现多元化格局,农民专业合作进入历史新阶段,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基础。

——刘守英《中国的农业转型与政策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思想,并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地位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各个根据地和红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大好形势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被后人誉为“山沟里”的共和国。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第一、二野战纵队,分别由瑞金县的四心、梅坑地区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长征正式开始。从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由“山沟里”的共和国变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1935年10月到达了陵甘苏区吴起镇,完成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任务。1937年9月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后一个政府机关“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变更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至此。这一段“马背上”的共和国也成为历史。

——《“马背上”的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116年8月31日)

材料二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明确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它激励着无数的红军战士,不管是如何残酷的战争环境,还是如何恶劣的自然条件,都坚信只要跟党走,就会有前途。每当遇有重大军事行动和战略方针问题,中共中央都及时召开相关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有效地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湘江战役后召开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实现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方向的初步调整;扎西会议的召开,彻底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者在中共中央长达4年的统治,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红军长征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中国共产党主张各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自由,“准许人民信仰菩萨,不愿当喇嘛的允许还俗”。明确宣布:不准擅自进驻喇味庙,不准撕毁藏民贴在门上的封门“神符”,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损坏回民经典,部队在回民地区不得吃猪肉,等等。在长征中,红军广大指战员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高中华《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山沟里的共和国变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的原因,并概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红军长征胜利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近年,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备受瞩目的凡高油画《雏菊与罂粟花》以5500万美元落槌,被誉为近年拍场上屈指可数的凡高佳作,这幅画堪称其短暂绚丽的艺术生活中巅峰之作。对这幅画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用热情奔放的笔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B. 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世界并忠实地描述它们

C. 用强烈的色彩和火一样热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D. 利用下意识和几何形体的排列表达猛烈的情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