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生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这些专属称谓意在
A. 以中央集权取代地方分权 B. 突出皇权的神秘色彩
C. 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在西周的文字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均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B.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C.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关系的纽带 D.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缓和
《诗经·大雅·公刘》:“笃公刘,于京斯依。……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这里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卿世禄制 D. 皇帝制度
下图所示是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利簋,因其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的时间,故成为史学界研究商周断代的不可代替的实物遗存。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考古实物遗存是历史研究唯一可用的史料
B. 利簋的铸造时间应该不晚于公元前1046年
C.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
D. 周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耶稣会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他们充其量只是给几乎不可变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一阵微微的颤抖而已。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致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此外,带来这种科学技术新知识的耶稣会士,本质上是一些宗教人士而非科学家……与其说他们代表了欧洲文明的宽广前沿,还不如说他们只介绍了西方科学中少数一些恰好吸引中国人注意力的分支。即便是这种片面的介绍,也在十八世纪中随着传教运动被抑制而受到阻隔了。因此,耶稣会士所作努力的微弱、儒家士人所持的种族中心式的自满姿态,以及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对外来刺激之不可渗透性,阻碍了中国在此时出现任何现代化的进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的社会,慢慢儿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阻碍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教士
在华活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
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
①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
② | “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肾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优尔泰 |
③ |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
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