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A. 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 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 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D. 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资委会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或筹备机构。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
A. 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
B. 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近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题文)孙中山认为,要解决农民问题,可以照地价去向地主抽重税;如果地主不纳税,便可以把他的田地拿来充公,令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A. 指导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B. 反映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愿望
C. 仍属于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D. 成为中共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下边是1911年2月5日法国《小日报》刊登的石印画,再现了当时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该画反映出
A. 剪辫易服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
B. 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被推翻
C. 民国政府剪辫易服法令得到贯彻
D. 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杂糅特征
“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A. 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B. 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C. 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D. 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