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以国为氏的现象在周代较为普遍,如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等。...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以国为氏的现象在周代较为普遍,如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等。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缘于

A. 王位世袭

B. 诸侯分封

C. 宗法瓦解

D. 中央集权

 

B 【解析】根据“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可知,晋、齐的姓氏源自诸侯国晋、齐,故B正确;材料现象与王位世袭、宗法瓦解、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C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在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依陵西青苗例钱”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有的收息三分,而且城廊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

——摘端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筒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果

(2)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

 

查看答案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大调整的新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西方资本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大变动。鉴于严重危机、冷战发生和殖民体系瓦解,西方国家普遍进行经济大调整,包括对生产关系进行一定的自我调整,力求经济运行的有序化。通过马歇尔计划等一系列调整安排,彼此间确立较为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制。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国家科技政策和众多的科技项目,并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过一系列调整,西方经济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1950~1973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4.5%。西方经济格局也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力量对比局面。

——摘编自吴必康《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概括二战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大调整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史相关知识,就材料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调整”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杯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5年5月24日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5月26日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年8月20日

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查看答案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查看答案

明初实行朝贡贸易政策,后日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形势,于明朝中后期瓦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推行朝贡贸易政策,外国使节前来“朝贡”,中国则给予优厚“回赐”。入贡时还可以“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在这种朝贡贸易体制下,贡使来华的贸易活动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民间的商船往来则是不合法的。1567年(隆庆元年),明朝准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私人海外贸易得到发展,此后朝贡贸易名存实亡。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隆庆元年开放海禁,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濒海地区致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谣。到了万历年间,“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商人足迹遍及全国,这在徽商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以贾而儒”,时人评价:“今为学者,其好则贾而已矣”。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贸易体制的含义,分析朝贡贸易瓦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明朝开放海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朝贡贸易和海禁的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