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现代英语在我国教育地位的变迁 1862年,作为近代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现代英语在我国教育地位的变迁

1862年,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所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宣告成立。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外语课以英语为主,开我国全国规模的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的先河。

1933年,教育部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仍以英语为主。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分析近代以来英语在我国教育地位的变迁,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对你提取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史论结合。

 

观点:英语在我国的教育地位,受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证明:(可以建国初为例) 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政策;经济上,为了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苏联经济援助和培养大量人才,亟需大量俄语人才;国际上,建国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实行敌视政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华实行友好政策。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英语丧失了我国教育第一外语的地位。 (也可以60年代以来为例) 国际关系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恶化,特别是70年代中美关系逐渐得到缓和,中国的国际环境逐渐改善;政治上,“文革”以后,我国实行了拨乱反正,并践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上,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一切友好国家开展交流,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英语的地位日益提高。所以,到20世纪60年代,又重新成为我国教育第一外语;再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英语热”现象。 【解析】材料是近现代英语在我国教育地位的变迁,反映了不同时期英语在我国的地位的不同。英语由晚晴的开始重视英语学习——民国沿袭——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1964年后,英语恢复第一外语、高考科目、“英语热”,所以,可以确定观点为英语在我国的教育地位的变化受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然后,按照史论结合的原则进行论述,重点论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变化。英语地位削弱的原因,在于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政策;经济上,为了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苏联经济援助和培养大量人才,亟需大量俄语人才;国际上,建国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实行敌视政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华实行友好政策。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英语丧失了我国教育第一外语的地位。英语地位重新提升的原因,在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恶化,特别是70年代中美关系逐渐得到缓和,中国的国际环境逐渐改善;政治上,“文革”以后,我国实行了拨乱反正,并践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上,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一切友好国家开展交流,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英语的地位日益提高。所以,到20世纪60年代,又重新成为我国教育第一外语;再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英语热”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也。……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1902年,两湖总督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1974年6月,在美国的一再倡议下,除爱尔兰之外的欧共体8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首脑共同签署了被称为“新大西洋宪章”的“大西洋关系宣言”。宣言强调,美欧间要在“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之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宣言”是在西欧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上升的背景下发表的

B.美国力图通过此“宣言”,将西欧绑在“美苏冷战”的战车上

C.发表此“宣言”的实质目的是要维护美国“一超多强”的超级大国地位

D.“宣言”发表后,美国成功的遏制了西欧经济的崛起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B. 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 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 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特里尔在其著作《毛泽东传》里这样评价毛泽东在某时期的作用:犹如摩西率领以色列入走出埃及。把一个由不同成份组成的群体加以锻炼,使之变成一种对自己事业深信不疑的强有力的运动。该评价所对应的事件应是

A秋收起义

B.南昌起义的发动

C.长征的胜利

D.抗日战争

 

查看答案

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经济发展情况表(各项指标排名情况)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电力

10

7

4

3

2

6

4

3

4

3

5

5

4

3

3

 

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A. 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完成了全面工业化

B. 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现代化发展

C. 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缘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

D. 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