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

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

材料二  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1)变化:先秦时期,人、民是两个对立阶级,即文明的贵族与不开化的群氓;春秋战国以后,官民相对,民是被官教化、驯服、管理的对象 ;近代社会,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权力的拥有者,百官是人民公仆。 趋势:拥有政治权力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由贵族到平民;本城邦到外邦;有产者到无产者;男性到女性。 (2)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 西方:古希腊、罗马平民、近代欧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应社会变化的改革。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19世纪末20世纪……人民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再据材料二“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 (2)本题根据材料一“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据材料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经济变革、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等方面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的原因。再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的改革等方面简析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国八大区域城市发展状况简表

区域

1843年

1893年

城市数量

城市人口

(千人)

总人口

(百万人)

城市人口

比重(%)

城市数量

城市人口

(千人)

总人口

(百万人)

城市人口

比重(%)

长江下游

330

4980

67

7.4

270

4750

45

10.6

岭南

138

2044

29

7.0

193

2863

33

8.7

东南

125

1515

26

5.8

138

1668

26

6.4

西北

119

1408

29

4.9

114

1301

24

5.4

长江中游

303

3777

84

4.5

293

3905

75

5.2

华北

416

4651

112

4.2

488

5804

122

4.8

长江上游

170

1950

47

4.1

202

2503

53

4.7

云贵

52

445

11

4.0

81

714

16

4.5

总计

1653

20720

405

5.1

1779

23508

394

6.0

 

 

——摘编自施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

材料二1851—1921年英、法、美三国城市、农村人口变化简表(单位%)

英国

法国

美国

年份

城市

农村

年份

城市

农村

年份

城市

农村

1851

50.2

49.8

1851

25.5

74.5

1880

28.6

71.4

1871

61.8

38.2

1872

30.1

69.9

1890

35.4

64.6

1891

72.0

28.0

1891

37.4

62.6

1900

40.0

60.0

1911

78.1

21.9

1911

44.2

55.8

1910

45.5

54.5

1921

79.8

20.7

1921

46.4

53.6

1920

51.4

48.6

 

 

——摘编自翟克《中国农村问题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现代英法美三国城市化进程的异同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看法。

 

查看答案

《白银资本》一书说,直到19世纪以前,“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这一看法

A. 否定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

B. 肯定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地位

C. 否认白银在中国的普遍流通

D. 肯定了纳贡贸易体系的作用

 

查看答案

南宋理学家陈亮(1143~1194年)提出了“农商一事”“农商相籍”的思想,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A. 商人社会地位有明显上升

B. 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C. 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

D.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查看答案

2006~2016年,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由世界的12%猛增至23%,贸易总额由11%增加至16%,对外投资则由7%增至12%。2016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2.4%,金砖国家平均增速却高达5.1%,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由此说明

A. 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B. 金砖国家成为多极化格局的一极

C. 经济一体化助推金砖国家的发展

D. 发达国家失去世界经济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

邓小平在解释什么是共产党的政治时说:“政治是人民的,也是为人民的。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生产力的。即在政治、经济和人民三者之间实现均衡。面这个均衡的支点便是人民。”在此,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应

A.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B.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C. 实现了政治、经济与人民的统一

D. 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