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史评曾谈到:“它成书于战国晚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它所包括的《灵枢》和《素问...

某史评曾谈到:“它成书于战国晚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它所包括的《灵枢》和《素问》是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它为中医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中的“它”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齐民要术》

D. 《本草纲目》

 

A 【解析】根据材料“它成书于战国晚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它为中医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该医书是《黄帝内经》,故A项正确。《伤塞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与材料“成书于战国晚期”不符,排除B。《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的专著,属于农学著作,与材料医学无关,排除C。《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撰写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与材料“成书于战国晚期”不符,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诗句与“此项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A. “甲第朱门无一半,天街踏尽公卿骨。”

B.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查看答案

封泥(下图)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其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下列选项对于封泥的说法有误的是

A. 封泥的出现顺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需要

B. 封泥具有非同寻常的考古学术价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C. 封泥文字能佐证古代文献记载的官制,地理的真实性

D. 封泥的出土印证了当时社会流行书写字体的实际情况

 

查看答案

据《商君书》所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依据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 神农氏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C. 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D. 此史料可以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孟德斯鸠认为每一种形式的政府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每一种政体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的必然选择、正如他对法律的论述:“为一国人民而制定的法律,应该是非常适合于该国人民的;每个国家的法律竞能适合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是非常凑巧的事。”“什么法律是直接从政体的性质产生出来的,这种法律便是最初的基本法律。”他认为:“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而政体的原则(法律)是使政体行动的东西。一个是政体本身的构造,一个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感情。”并提出“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致决不罢休……从事物的性质来说,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限制权力”。

——摘编自钱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政体思想评析》

解读材料,并结合世界政治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政体与法律”拟一论题,并就所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

材料二  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