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武汉形成了较为完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武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年)、矿务学堂(1892年)、自强学堂(1893年)、湖北武备学堂(1897年)、湖北农务学堂(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1898年)、湖北师范学堂(1902年)、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年)、女子师范学堂(1906年)等等,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在“游学”方面,湖北是晚清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到1905年,仅留日学生就达1700余人,居全国之冠。张之洞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已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和国人瞩目之区。

                                ——陈锋 张笃勤著《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

(1)根据材料指出张之洞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教育改革的影响。

 

(1)特点: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注重经世致用);对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创办新式学堂数量多,涵盖多个层面;派出了大量留学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改革的长期性和延续性。 (2)影响:使武汉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和国人瞩目之区;有力地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改革(新政);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为武汉地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借鉴)。 【解析】(1)特点:由材料中的“造真材,济时用”可以得出是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注重经世致用);由“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可得出对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由“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年)、……等等,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创办新式学堂数量多,涵盖多个层面;由“湖北是晚清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可得出派出了大量留学生;由“湖北是晚清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可得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由材料所述的时间可得出改革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 (2)影响:题目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最后的部分可得出,改革使武汉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和国人瞩目之区;结合题干所述的时间及所学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可知,他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改革(新政);由改革的内容及区域可知改革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为武汉地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借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其实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见闻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地征服了这个民族。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元杂剧在18世纪曾一度风靡欧洲,借用中国素材来创作戏剧成为时尚,中国戏曲艺术手法也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当运用水墨画在宣纸上的中国画出现在西方时,一下子就吸引了西方人。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中国的文学故事,这些故事是随着“丝绸之路”上商旅的口口相传辗转流传到西方的。在18—19世纪,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增加,大批中国小说被翻译到西方。另外,中国古诗生动简练、意象鲜明的简约美学对意象派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开启了美国诗歌新境界。中国古代的制度文明、科技成果等对西方影响也是很大的。随着西方汉学日益勃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给予自身影响的呈现和阐释越来越周详和具体。

——摘编自陈伟《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特点。

 

(3)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就中国古代制度文明和科技成果的史实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下面两幅图片(两本书的封面)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写作意图的不同,并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评析。

                   图一                            图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次,英国人没有像对待查理一世那样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于是,1688年的英国人,采取了一种被后人称为“光荣革命”的方式,来结束王权的专制。……议会在整个事件的演变过程中,都发挥了主导作用。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从1688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这是两种对立的宪法精神之中和、妥协的产物:即革命党革命主义的宪法,与“逊位诏书”中所承载的、从晚清立宪以来的、和平改良的立宪派的宪法精神,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构建时期的宪法根基,为我们现代中国的构建,提供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政治时期或者立宪时刻。辛亥革命发生过多少场战争?死了几个人?相比于英国的光荣革命,我们没有大的血腥性的政治动荡。英国革命查理一世被上了断头台,还有若干年的动荡,然后才实现了光荣革命,完成了英国从封建制的王权国家到了现代的君主立宪制的转型。至于法国大革命,更是充满了动荡和血腥。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一段时间,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立宪时期,这个立宪时期就是革命的宪法精神与妥协的和平宪法精神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第一个共和国的宪法精神,我视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摘编自高全喜《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荣革命”的含义及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的观点的历史依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光荣革命”方式的异同。

 

查看答案

德国文学理论学家施莱格尔指出:“文学的功能不在于教化启蒙或描写反映现实,文学应该写幻想和无限的渴望……先自由地幻想,描写对现实的渴望,然后再痛苦地粉碎、破坏自己创造的这一幻想世界。”符合这一观点的文学作品是

A.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B.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C.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D.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查看答案

下图是载于《环球时报》的一幅漫画,题为《“自由贸易”》。从中可以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A. 质疑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    B. 抨击美国经济技术的垄断性

C. 呼唤世界贸易体系的公平性    D. 揭示美国自由贸易的危害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