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日本两次大规模战争,两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日本两次大规模战争,两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最初历程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外部条件,日本吸取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很快地进行了自身调整,比较快地进入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并且学着西方列强的样子,通过对外扩张,满足了这种转型所需的资本积累。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后来又逼迫中国交出了收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白银赎金。……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建立了现代化的八幡制铁厂和国民教育。

——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在全面侵华的8年间,日本占领了中国城市总数的47%以上,其中包括大城市的80%以上。这些城市聚集着中国几乎全部的现代化工业。这些工业,有的直接损毁于炮火之中,有的因战争而失去运转的条件导致关闭,有的被迫内迁损毁于途中。在沦陷区,日军不仅任意掠夺公私财产,还截留税收,把持金融,并建立起依附于日本的以掠夺中国资源财富为目标的殖民地经济体系。据1995年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直接财产损失是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是5000亿美元。

——荣维木《抗日战争的历史启迪》

材料三1937年8月10日,松沪会战爆发前三天,就有146家工厂、重15000吨的设备,随同2500多名技术工人,在弹火纷飞下从上海向西部转移……1937年,后方仅有工厂63家,1938年增至219家,1940年为571家,1941年达到1138家。……与此同时,中国现代大学的内迁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此外,大批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与工农大众的结合,在参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建、发展与巩固的同时,也把现代文明的因素带到了中国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

——陈勤《重估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原载于《中国改革》2005年第8期

材料四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身体力行地进行着民主政治的实践,不仅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还创造性地发明了“豆选”等民主选举的形式,让目不识丁的农民也有了行使自身民主权利的途径。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把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带到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这一时期是中共积累建政经验最丰富的一个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实际上是建国后中共领导下的全国政权的一个雏形。

——杨圣清《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国家现代化的起步和加速与中国有什么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抗日战争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积累了哪些新的有利条件?

 

(1)①吸取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历史教训,实行明治维新,走上现代化道路。 ②挑起甲午中日战争,迫使中国对日割地赔款,通过掠夺中国加速自身现代化。 (2)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中国大片领土,在沦陷区实行残酩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3)①抗战期间,大批工厂、学校、学者迁到内地,大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使传统乡村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 ②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实践,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经验。 ④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根据材料“日本吸取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满足了这种转型所需的资本积累。”得出吸取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历史教训,实行明治维新,走上现代化道路。根据材料“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建立了现代化的八幡制铁厂和国民教育。”得出挑起甲午中日战争,迫使中国对日割地赔款,通过掠夺中国加速自身现代化。 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为了以战养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中国大片领土,进行经济掠夺,沦陷区经济遭到破产,是民族工业的一场浩劫。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在沦陷区实行残酷殖民统治、奴化教育,中断和干扰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三可以得出抗战期间,大批工厂、学校、学者迁到内地,大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使中国广大边远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传统乡村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四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实践,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经验。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后饱受外来侵略的屈辱历史,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和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伯里克利在悼念公元前431年因与斯巴达人作战而倒下的雅典英雄的葬礼演说中,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宣称: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8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1830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具有民主色彩”,请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柏拉图认为“极端的自由结果只能变为极端的奴役”,他对雅典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针对这一状况是如何推进其民主进程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者对1946-1949年国共之间的战争定性为“人民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不过,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以“内战”一词来概括这场战争。对这一变化的认识正确前是

A. 前者强调了战争的性质,后者强调了战争的结果

B. 前者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后者受社会史观的影响

C. 前者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后者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

D. 前者只强调了战争的一方,后者则强调了战争的双方

 

查看答案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蒋介石所说的“天意”是夸大偶然性,没有看到失败真正原因

B. 毛泽东所说的“民意”指反蒋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是反帝反封建的必然要求

C. 蒋介石的失败是由于他违背的人民的意愿,失去了民心

D.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行为印证了宿命论的科学性

 

查看答案

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表明蒋介石

A. 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

B. 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

C. 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

D. 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

 

查看答案

程思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做了介绍。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这反映了《论持久战》

A. 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B. 对国民党抗战产生一定影响

C. 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

D.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