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此观点
A. 蕴含了近代西方议会政治的理念
B. 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C. 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
D. 全面否认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天地间唯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者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即夺焉,而理常伸于天下万世。故势者帝王之权,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这材料表明
A. 理学家希望通过帝王的“正心诚意”树立良好的政治典范
B. 封建帝王有意识的将理学树立为统治臣民的工具
C.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在理学的流变中被严重的曲解了
D. 理学家的“理”也是政治领域中对抗君主专制的手段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乃使相土相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这反映
A. 董仲舒儒学影响深
B. 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以久
C. 古代政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 古代文化具有深厚的神学思想
司马迁《史记太公自序》中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下列思想主张也属于该学派的是
A.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治大国,若烹小鲜
D.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日‘采法、俱、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摘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李鸿章的目的和康有为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两位先生”的含义,并说明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的学者费内隆写道,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恢复古代传统。
——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辨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材料一提到的“恢复古代传统”指的是什么?这场运动的核心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启蒙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人文精神的?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