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下表为《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
技术门类 | 上海 | 重庆 |
铁路 | 1876年 | 1934年 |
电报 | 1871年 | 1886年 |
电灯 | 1882年 | 1906年 |
A. 西方列强大量输出资本 B. 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
C. 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 D. 近代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
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1840年前 | 1894年 |
|
|
|
| 商品值 | 其中国内销售 | 商品值 | 其中国内销售 |
茶叶 | 1414.06 | 1184.01 | 4784.6 | 1467.01 |
棉花 | 1146.79 | 1146.79 | 2437.26 | 1701.13 |
粮食 | 15533.30 | 15533.30 | 37250.00 | 37054.20 |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A. 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B. 中国商品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C. 中国商品国际份额激增
D. 工业革命引领中国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