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蚕丝、茶叶,其出口比重分别为26.9%、49.4%,而到了1894年,这一比重则分别为26.2%、24.9%。这一变化可以折射出中国
A. 出口商品种类的增加
B. 传统手工业的升级换代
C. 自然经济日益走向解体
D. 蚕丝出口数量保持稳定
下表是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1930年北平底层市民从业统计表。
男子 | 女子 | ||||
职业类别 | 人数 | 百分比 | 职业类别 | 人数 | 百分比 |
车马业 | 641 | 42.09% | 缝织业 | 360 | 59.51% |
小生意 | 217 | 19.25% | 雇工 | 68 | 11.23% |
夫役 | 163 | 10.70% | 绣花 | 64 | 10.57% |
军警队 | 132 | 8.67% | 缝穷(补衣服) | 54 | 8.92% |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北平地区的民族工业非常发达 B. 北平的城市化水平超前
C. 北平的政治地位影响经济结构 D. 北平地区贫富差距拉大
下表为1873~1947年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变动表(单位:%)
年份 | 生产资料 | 消费资料 |
1873 | 8.8 | 91.9 |
1903 | 15.0 | 85.0 |
1920 | 28.5 | 71.5 |
1947 | 52.8 | 47.2 |
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C. 工处化程度不断加深
D. 居民消费更加理性
上海机器面粉工业,始于1897年开办的英商开办的英商增裕面粉厂。中国民族资本机器面粉厂1913年共有11家。为保证原料供应,这些面粉厂纷纷派人到产地设庄收购,小麦价格逐步上扬,促使农民扩大了小麦种植面积。材料说明
A. 上海开埠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B. 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诞生
C. 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相互推动
D. 英国侵华助推上海面粉加工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 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 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 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