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关系,西方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关系,西方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将成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国界的时代;但也有些人说情况“完完全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全球化只会造成我们关于主权看法的变化,它“不危及主权的安全,更精确地说全球化正在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更精密的眼光来看主权问题”这些人还说、关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成为过时的论点“与象牙里的腹话没有区别”。还有人指出,为了促进整体的重大战略和使其他方面主权的最大化,主权的各个方面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主权更可以看成是一套人们正在使用的准则和习俗,可以显示出变异和灵活性”

——王加丰《“欧洲化”,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主权问题》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观点一: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 阐述:经济全球化为了实现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要求各民族国家的政府放宽或解除国家间经济交流的种种限制,使各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和挑战;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日益增大;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也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攫取”了原属于国家经济主权的部分权力;跨国公司及其经济扩张也对国家经济主权造成冲击。 政治文化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作为武器,达到控制他国内政外交的目的;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增大,国家间协作增多,日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主权观念日益削弱。 结论:经济全球化已超出经济领域,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对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产生威胁。 观点二: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 阐述: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促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主权,特别是在制定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生活方面强化国家的作用。 现今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是由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因此,有关国际贸易、金融等各方面的“游戏规则”往往偏重于照顾发达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利用主权的武器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争取较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条件。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和其他厂商。他们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确实能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比较迅速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运用国家主权制定政策维护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平衡。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予以培植,从而加强主权。 结论:故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反而会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主权。 【解析】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例1:根据材料“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国界的时代”可概括观点为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根据该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各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和挑战;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日益增大;区域性经济组织“攫取”了原属于国家经济主权的部分权力;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作为武器,控制他国内政外交;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增大等方面思考作答。然后可从经济全球化已超出经济领域,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对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产生威胁等方面总结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 例2:根据材料“他们认为全球化只会造成我们关于主权看法的变化,它‘不危及主权的安全,更精确地说全球化正在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更精密的眼光来看主权问题’”可概括观点为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根据该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加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生活方面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利用国家主权制定维护其利益的政策;推动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容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材料二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流民的垦殖方式十分原始,开辟农田采用撂荒式农业,砍伐林木也是不间株,只伐不植,破坏性开垦引发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和水患频发。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材料三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古代人口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查看答案

19世纪以来,一些西方画家认识到,如果眺望远方的原野,草不是绿色,而是青色;如果在晚霞照射下看草,就是红色或灰色。这些画家抛弃了几百年来画室作画的传统,提倡户外写生。能够体现这些画家主张的作品是

A. 《梅杜萨之筏》

B. 《拾穗者》

C. 《日出·印象》

D. 《亚维农少女》

 

查看答案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总统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社会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 削减公民福利以鼓励就业

B. 以新自由主义为经济指导思想

C. 减少政府开支以应对经济危机

D. 放弃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

 

查看答案

学者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A. 大国霸权主义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布雷顿森林体系

D. 经济全球化趋势

 

查看答案

“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A. 满足战争需要

B. 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C. 推动农业发展

D. 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