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 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 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 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 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D. 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当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作出如下结论:“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材料认为四大发明
A. 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
B. 改变了西欧社会发展的趋势
C. 在西欧才开始发挥其应有价值
D. 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近代企业中,其兴办宗旨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保兴面粉厂
C. 大生纱厂 D. 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
罗马帝国虽然瓦解了,但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这主要是指
A. 它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B. 它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C. 它最先建立了相对民主的政治制度
D. 它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