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北宋庆历六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

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北宋庆历六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登州地震,岠嵎山摧。自是震不已,每震则海底有声如雷。”

《宋史》(卷六十七)

“登州地震,海声如雷,岠嵎山震十月不止。”

《东都事略·仁宗纪》

“知青州叶清臣言登州地震不止,请增屯禁军,以防兵寇之变,从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九)

“仁宗春秋高,皇嗣未立,登州岠嵎山数震,郡以言。彭年上疏曰:‘岠嵎极东方,殆东朝未建,人心摇动之象。宜早定储,以安天下之心。’”

《渑水燕谈录》(卷第四)

 

 

A. 政府重视积累地理知识

B. 宋代登州地震导致了兵变发生

C. 仁宗积极应对自然灾害

D. 宋代登州地区曾持续发生地震

 

D 【解析】由《宋史》中的“登州地震”和“自是震不已”、《东都事略·仁宗纪》中的“登州地震…岠嵎山震十月不止”、《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登州地震不止”、《渑水燕谈录》中的“登州岠嵎山数震”等信息可以得出D符合题意;题干中材料的出处不全是政府组织编写的资料,故A不能得出;题干中只有《续资治通鉴长编》提到了“请增屯禁军,以防兵寇之变”,所以不能说C符合题意;C中没有体现仁宗积极应对地震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君有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私藏积而逆节之心作。夫不早绝其源,而忧其末,若决吕梁,沛然其伤必多矣。”面对这一问题,汉武帝的针对性措施是

A. 镇压叛乱

B. 察举人才

C. 盐铁官营

D. 统一货币

 

查看答案

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了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按品秋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瓦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 之礼

A. 形成于西周时期    B. 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C. 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D.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

材料二: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疏曰:“台湾地方……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勿断断乎不可弃……”圣祖览(施)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十

请回答:

(1)材料一鲁迅先生对秦始皇“焚书”政策有何评价?你如何看待“焚书”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华夷”观?这观念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

(3)材料三中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什么决策?这决策有何影响?

(4)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的著名帝王?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代以来贵戚专权、武人跋扈,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将科举考试的试卷优劣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评判标准。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使殿试成为定制。隋唐进士科岁取不过二三十人,宋太祖为了笼络士人,还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并提高了录取后的待遇,科举得第后即可授官,不需像唐代一样再经吏部试。宋代还对考务工作进行了严格的纪律规范,将唐代未普遍推行的糊名法列为定制,并进一步实行誊录,使考官无法通过姓名或笔迹等信息确定试卷的归属。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职。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属于近代中国那一派别的观点?

(2)材料二的观点属于那一派别?为实现其变官制的理想,该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简述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