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被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评论为“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的古代政治制度...

被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评论为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的古代政治制度最有可能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可知该制度存在很长时间,“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可得出应该是地方制度,宗法制存在时间之久,但不是地方制度,故A项排除;郡县制从秦朝开始推行,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行省制、科举制度分别是元朝和隋朝确立的制度,与题干“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的信息不符,故排除CD项。 【名师点晴】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由来: (1)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2)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3)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内容: (1)行政区划: ①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②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2)官僚机构: ①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1)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表明

A. 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 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 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 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查看答案

一个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名字,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姓前名后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宗法观念浓厚

C. 儒家伦理道德强大

D. 个人观念淡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严复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撰文说,“南昌教案”和“廉州教案”中虽然有外国传教士被杀,教会房屋被毁,但因官方处理得当,没有酿成大乱。由此,他看出了“黑暗中渐露光明之意”。他承认这些’‘教案”的发生,“教中人皆有激变自取之道”,但他仍认为主要是“吾国小民之失教而顽愚”。因此他要求“今日聚众昌言爱国之演说家”“且置文明排外之谈,而亟图教育之普及,则吾国庶有豸乎(祸乱得解)”在严复看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所谓“文明排外”也是谈不得的。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严复以上言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对时局的看法,并做出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深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前期,国家实行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商人沦为非法的私商。隆庆元年(1567年)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以后,中国才正式形成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商人。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掌握在闽广商人手里”。史载,广东“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近而广之十郡,远而东西二洋,无不有也”。……以伦敦公会大商人为主的英国特许贸易商人在这一时期英国海外贸易商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1500年他们控制了英国出口贸易量的一半,到16世纪中叶甚至达到90。但是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学徒法案》(153年颁布)的实施,来自绅士、骑士、贵族以及农民等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参与了英国海外贸易。

——摘编自张乃和《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主体权利之比较》

材料二1903年3月,上海绅商集会反对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即曾公开表示“我辈同为国民,休戚与共”,应“合心协力,团结一气”。不仅如此,当时的商人已不再拘泥于士农工商的传统定位,他们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自豪地表示:“今日实业之世界,论人数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有的声称:“今日之商家,实操我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有的指出:“追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器用繁多,万国交通,因利生利。而商人居中控御,握一国之财政权,而农、工之有大销场,政界之有大举动,遂悉唯商人是赖。”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