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材料二中国……一个是君权,一个是考试权,一个是弹劾权;不过中国的君权,兼有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1921年)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

 

(1)特点:中央、地方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形成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监察体制(或逐渐制度化、规范化);伴随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与完善。 历史作用:一定程度上起到整顿吏治、督促官吏的积极作用;加强皇帝对官僚机器的控制。(或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2)认识: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发挥重要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监察权是三权分立重要的补充。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通过材料总结知识点的能力。作答此类问题需要结合教材所学,根据材料所叙述的内容,我们可知监察机制是从魏晋南北朝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伴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得规模化,专业化。而且为皇权集中服务程度大大加深。对于历史作用的分析,需要我们结合史实来讨论它的作用。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整个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作用也要考虑。 (2)本题考查通过历史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孙中山对监察机制是将中国古代的监察机制辩证的考虑,肯定了它的历史作用,并且对它在社会发展的积极应用作出合理的设想。将其中糟粕部分去除,对三权分立的制度的维护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建国之初的50.60年代,中国的国力有限,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恶劣,中国难以全面融入国际社会。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拉,越来越多地加入一些国际组织和参加国际会议,但由于经验不足和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中国的外交活动旁观多于实际参与。80年代以后,中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积极调整对外战略,中国的外交才真正进入活跃时期。

——摘编自郑启荣、孙洁琬《论世纪之交的中国多边外交》

材料二2015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密集对外出访,以下是主席的外交行程单:

4月,首访巴基斯坦,赴印尼出席亚非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峰会。

5月,赴俄罗斯出席阅兵式,出访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

7月,赴俄罗斯乌法出席金砖峰会和上合峰会

9月,访美,到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

10月,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11月,出访越南和新加坡,赴上耳其出席G20领导人第十次峰会,赴菲律宾出席APEC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赴巴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12月,出访非洲。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表示,习近平今年的外交路线,在几个层面上比较清晰。一是“发展中国家”,习主席的首访选择巴塞斯坦,收尾则选择非洲,这一头一尾都很有特点;二是“周边外交”,习主席访问越南、新加坡,这些共同构成了周边外交;三是“大国外交”,习主席出访美国、英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在增进;四是“多边外交”,今年的外交在发展中、周边、大国、包括多边外交等方面,都在“齐头并进”。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外交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期中国特色外交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当时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希腊,在一个小小半岛上,已包有一百几十个国,他们所谓的国,仅是一个城市,每一个城市的人口,也不过几万,只要城市居民到一旷场上,那里便可表现所谓人民的公意。中国到秦、汉时代,国家疆土,早和现在差不多,户口亦至少在几千万以上,而且中国的立圆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何况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国,几千万个农村,散布全国,我们要责望当时(秦汉)的中国人,早就来推行近代的所谓民选制度,这是不是可能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要搬那一套,非乱不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希望。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秦汉时期与希腊政治体制差异及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局限性和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查看答案

当提案通过时……非洲国家代表在过道上兴奋起舞,还有人振臂高呼;而西方一些代表却在一起交头接耳,有人愁眉苦脸,有人强打精神,有人故作镇静……当时的美国代表布什也被迫承认:“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次会议

A. 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C.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查看答案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护照的语种变迁说明了

A. 法英语言的普及使护照语种发生变化

B. 护照语种是国际政治局势变化的晴雨表

C. 中国以开放姿态逐渐融入世界大家庭

D. 出国旅游人数的多少影响护照语种变化

 

查看答案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有重大影响。下列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国际形势

中国外交方针政策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与苏联建交结盟

B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冷战开始后,亚洲出现局部热战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实行不结盟政策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