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时,我们可以追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时,我们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古人对于作为图腾祖先的动植物,集团中的成员都加以崇敬,不敢随意损害毁伤或生杀,这种对自然的畏惧心理发挥了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在人类进入农耕文化后,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古人对自然的态度是认识自然,然后去顺应自然,诸如“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谷雨前,好种棉”;“清明后,谷雨前,高梁苗儿要露尖”。……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荀子也曾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样的思想和境界,散见于各类古典文献及道家儒家等著述之中,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震中《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渊源及其对自然的保护》

材料二  19世纪以来,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西方国家陆续颁布了一些防治大气、水、农药等污染的法规。……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相继成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并通过征收排污费解决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问题。但这类被动的“尾部治理”措施收效亦不甚显著……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同时,70--80年代在环境科学的研究过程中,西方国家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摸清了主要污染物质的污染规律。……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

——梅雪芹《工业革会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产生的渊源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来推动西方国家环境得以较好解决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应得到的启示

 

(1)渊源:图腾崇拜;传统农耕文化的出现;百家争鸣思想 特点:历史悠久;与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强调人对自然的适应 (2)因素:国家通过立法改善环境;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民间环保运动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环境科技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等 启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中;注重对环境和资源保护;加强政府立法和政策支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约束。 【解析】(1)由“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人类进入农耕文化后,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古人对自然的态度是认识自然,然后去顺应自然” 和“散见于各类古典文献及道家儒家等著述之中”,可以归纳为:图腾崇拜;传统农耕文化的出现;百家争鸣思想。第二小问,从时间来看,历史悠久。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传统农耕文化的出现。从思想渊源来看,强调人对自然的适应。 (2)第一小问,注意限定信息“20世纪中期以来”,根据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第三次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联系加强;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出现;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运动的推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污染;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国际间合作,相互借鉴经验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古老的希腊哲学话语,完整的含义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人身方面,人必须有人身自由,人不能成为他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第二,精神方面,人必须有精神自由,人不能成为神及其代言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蒙昧、蒙骗中解脱出来。第三,物质方面,人必须有物质自由,人应当追求理性,追求科学,用发展生产力来克服物质世界的限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完整含义,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渊源。近代欧洲科学的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从根源上说无不滥殇于这一思想,并不断地丰富发展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共同推进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自立、自主、自觉和自信。

——摘编自张晖明等:《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请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任选两个角度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

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不得抄袭原材料)。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研究中存在“假设”的研究现象,如现代西方史学研究中颇有影响力的美国新经济史学派,运用“假设—演绎”模式对“美国铁路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铁路在美国经济增长中并未起到决定作用”的结论,而中国著名历史学者龚书铎撰写《“假设”的历史》一文批判历史研究中存在主观的臆想和假设现象。这说明

A. 历史研究不需要以客观的历史为出发点

B. 历史研究不应该把假设与臆想混为一谈

C. 历史研究完全不能用“假设”研究方法

D. 历史研究应该以自身的价值判断为核心

 

查看答案

章柏青主编的《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将新中国电影划分为历史的时代、国家的时代、政治的时代、艺术的时代、市场的时代、产业的时代六个历史时期。拍摄于1988年的电影《红高粱》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部电影应该划分到

A. 历史的时代

B. 政治的时代

C. 艺术的时代

D. 产业的时代

 

查看答案

凡高的《挖掘者》和《背煤袋的妇女们》等作品中,人物造型稚拙,表现手法单调,然而凡高坚信,正确的比例不能代替内涵的表达,这就是艺术,他坚决拒绝了好心的皮特森牧师对他作品的修改。这反映了凡高作品

A. 浪漫色彩浓厚

B. 强调构图完整

C. 典型反映社会

D. 对个性的追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