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

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A. 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和发展

C. 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D. 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喜好和需求

 

B 【解析】《孝经注》属于为儒家经典作注,《御注道德经》是为道家经典著作作注,《金刚经》是佛家经典,这体现了唐玄宗在传承儒家思想的同时,涉及道家和佛家的内容,这与宋明时期吸纳佛道精华形成的新儒学之间存在某些关系,推动后世儒学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旨在说明融合其他学派经典,与儒家正统地位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正是通过吸纳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而得到发扬光大的,并未违背主流趋势,故C项错误;唐玄宗作注与市民阶层的喜好和需求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这表明的思想是

A. 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B. 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

C. 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

D. 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哲人有言:“罪莫重于贪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以下主张与这一思想相近似的是:

A. 与民休息

B. “兼爱”“非攻”

C. “任法而治”

D. “隆礼重法”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鸦片战争及其后续耻辱的触发之下,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开始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视野。鲁迅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以某种历史的经验和自我的体察方式来寻求答案。这种多重维度的民族意识支撑了鲁迅一生的思想。鲁迅的民族意识通过对“立人”及“改造国民性”等问题呈现出来。他不能通过一种体系化的政治建构来阐述他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相反,他更喜欢用自己的理性态度和人生经验来与“黑暗捣乱”。鲁迅关注的不是将来的“大同社会”,而是坚守现实世界,并固执地追问国民个体在现世的生存状态。这一点也成为鲁迅与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陈独秀、胡适等政治知识分子的最大不同之处。

——摘编自《矛盾与困境:鲁迅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迅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迅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特点。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水艇曾大显神威。战后,一些国家都秘密地加速建造潜水艇。休斯在建议中提出,英美可各拥有潜水艇的吨位9万吨,日本可拥有5.4万吨。这些限额,实际上已高于当时三国潜水艇的吨位。英国对限制潜水艇的态度最积极。《五国条约》是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国家就局部裁军问题达成的唯一协议。英美同意在太平洋岛屿之防御设施维持现状。会后,按照条约的具体规定,缔约各国都拆除了一批正在建造和服役的主力舰,并在10年内相对缓和了主力舰的造舰竞赛。

                         __________《争夺海上霸权的五国条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积极支持限制各国潜水艇提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国条约》签订的背景和日本的得失之处。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晋武帝登基时,谷贱而布帛贵,晋武帝欲立平余法,用布帛市谷,以为粮储。朝中重臣谓军资尚少,不宜以贵易贱。泰始二年,晋武帝又下诏曰:“今宜通籴,以充俭乏。”然朝中大臣并不认同晋武帝的观点,事竟未行。是时江南未平,朝廷厉精于稼墙。泰始四年正月丁亥,晋武帝亲耕藉田。庚寅,诏曰:“使四海之内,弃末反本,竞农务功,能奉宣联志,令百姓劝事乐业者,其唯郡县长吏乎!先之劳之,在于不倦。每念其经营职事,亦为勤矣。其以中左典牧种草马,赐县今长相及郡国丞各一匹。”是岁,乃立常平仓,农民粮食丰收国家则大量购买以不使粮价过低伤害农民利益,且国家也有大量粮食储备,歉收则国家大量出售,以利百姓。

——整理自《晋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武帝设立常平仓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武帝设立常平仓的曲折过程及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