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把军阀、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列为剥削者,取消他们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1935年瓦窑堡会议决定给予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转变
A.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反映了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
C. 适应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
D. 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列宁在发表《四月提纲》时说,沙皇统治虽然不复存在,但俄国所参加的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没有变,所以,谁奢谈“保卫祖国”,他(普列汉诺夫)就是个“帝国主义者”!据此,列宁认为
A. 二月革命己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B. 十月革命迎合了苏俄革命的形势
C. 普列汉诺夫不赞成社会主义革命
D. 普列汉诺夫支持临时政府的决议
马克思在给多梅拉·纽文胡斯的一封信中(1881年2月22日),重申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在此,马克思主要是指
A. 普法战争导致巴黎公社革命
B.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历史条件不成熟
C. 巴黎公社革命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 公社精神是永恒的财富
同盟会主要机关报《民立报》说袁世凯想“为莽为操,一跃而居九五之尊”,但仍希望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而总统之席,袁氏终有时当选”。这反映了
A. 革命派以维护共和为重
B. 袁氏企图篡夺革命果实
C. 革命派政治上的妥协性
D. 袁氏有意复辟封建帝制
庚子变乱后清政府内部讲“民主”、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这是因为
A. 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
B. 满清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C. 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
D. 革命派和立宪派达成妥协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告诫同盟会会员说:“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时代,但只是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是成功。”孙中山之所以如此告诫,反映了他
A. 对天平天国运动的惋惜
B. 辞去临时大总统的无奈
C. 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
D. 对实现民主政治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