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底,盟国首脑在商议战后国际安排时即对朝鲜的命运提出了构想,由美英中三国首脑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写道:“我三大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认为朝鲜不具备自治能力,需由苏中美三国共同托管,托管期愈短愈好。斯大林表示同意并建议邀请英国参加托管。这说明
A. 二战后期的国际会议决定打上大国政治的烙印
B. 二战后的朝鲜战争是中美苏在朝鲜的利益分配不公造成的
C. 二战后期就已经露出冷战的端倪
D. 朝鲜缺乏解决分裂问题的能力
20世纪20年代,法、英、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魏玛共和国(德国)与苏联建立了秘密联系,得以在苏联训练飞行员和坦克手。1934年,苏联加人国际联盟。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此后,西欧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上述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反映了
A. 在对外关系中彻底排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B. 对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C.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走向
D. 冷战背景下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孤立
美国制订马歇尔计划时特别强调,这一援助计划必须是一个综合实体,“我们绝不能把这种援助放在零星给予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将来可能给予的任何援助,应该是治本的,而不是治标的”。这表明美国
A. 决意承担世界经济的复兴
B. 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C. 推动欧洲走上一体化进程
D. 将对外战略重点放于欧洲
下表为20世纪50—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变化表,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年份 | 1949 | 1959 | 1969 | 1979 | 1989 | 1996 |
成员国数量 | 58 | 83 | 125 | 149 | 156 | 185 |
A. 九十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
B. 两极格局导致地区分裂加剧
C. 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发生改变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 认识到民众的巨大力量
B. 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与日寇抗战到底之决心
D. 在战略上做好了抗日准备
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会议在武汉举行,到会代下表人,包括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知名人士黄炎培表示,“参加这次参政会,都抱有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当然都能公忠报国”这次会议得以召开的有利条件是
A. 北伐战争取得胜利进展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 国共两党分歧已经消除
D. 全国人民一致团结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