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特殊的。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决心永远牢记),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什么?确定这种主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和“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分别指什么?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各举一例,说明“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丝织业是比较发达的,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长安和临淄等地设立了大规模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作坊的织工常常达数千人之多,并设工官专门管理。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绢、纱、绮、锦、刺绣等丝织品,这些绚丽多彩的高级丝织物,用织、绣、绘、印等技术制成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菱形等花纹,说明西汉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统一的大国。隋唐时期的中国,各种政治制度业已完备,经济空前繁荣。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大大影响了世界,特别是东亚周边国家封建化的进程。亚洲各国人民都羡慕中国,“殷切希望政治上要有像中国那样统一的国家组织,经济上要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指出:“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
——据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三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民间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丝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史实说明唐朝“中国人自信心最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依靠“临近香港、背靠国内”的区域优势,1979年7月,开山填海的炮声炸醒了沉睡的蛇口,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炮声中逐步崛起的是
A. 深圳经济特区
B. 珠海经济特区
C. 厦门经济特区
D. 汕头经济特区
下图是1978﹣1985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统计。与其变化相关的因素是
A. 工人、农民纷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
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C.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下列是《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一书目录中列出的最后4件大事,其共同的影响是
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扩大了中国与世界交往
C. 冲破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D.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这一比值降至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B. 文革的破坏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D. 自然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