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不准买卖。

——节选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和《魏书•食货志》

自此便出现了如北魏·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所述“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分析该土地制度推行的背景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1921年发表)里这样写道:“(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2)作品中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认为革命仅仅是把写有皇帝万岁的龙牌砸掉,而其他均不知名目。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孙中山阐发的民生主义角度来分析个中原因。在国民革命时期,有怎样的发展?

材料三电影《活着》,主人公福贵因好赌将地产和房产输给了狡诈的龙二,后龙二被枪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福贵感叹道: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所言“兵民是战争胜利之本”的涵义。

(4)社会主义苏联在其不同历史时期也有各项关于农业和土地的政策,请逐一列举并分析积极作用。

 

(1)均田制推行背景:分裂战乱出现大量无主荒地。历史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与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2)从民生主义角度分析,提倡的“平均地权”是: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并未实现耕者有其田,因此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力极为有限。 国民革命时期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搞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既保证了战争时期的粮食供应,又保证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保证了充足的兵源。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在解放区颁布推行《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学生能写出其中之一即可) (4)建立政权时,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由国家所有,农民可以使用,保证了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推行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取得国内外反武装干涉的军事胜利;新经济政策中,推行固定粮食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恢复与发展;斯大林模式,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为重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为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背景抓住材料一中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的信息,联系均田制实行前提,可得出其背景在于北方战乱频繁,出现大量无主荒地;第二小问作用直接联系教材知识来作答,从限制土地兼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与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封建统治等角度来归纳。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注意从民生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从材料二的信息来看,辛亥革命在农村的影响是有限的,人民群众对革命的真正含义也不理解,联系民生主义的内容来看,平均地权并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从而使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第二小问联系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来分析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兵民是战争胜利之本”的涵义注意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采取的土地政策赢得老百姓对革命的拥护和支持,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来分析说明即可,可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搞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也可从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颁布推行《中国土地法大纲》来分析说明。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从十月革命时期的《土地法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的固定粮食税以及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联系教材相关知识,从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积极作用来组织答案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 地理环境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农耕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C. 鸦片的流入致使白银大量外流

D.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查看答案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观念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C. 外来棉纺织品的竞争力强

D.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查看答案

李大钊说:“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周礼》言仲春,《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古代

A. 小农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规律

B. 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 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查看答案

扬州古老的东关街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是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的有力见证。对此碑刻解读最有可能不符合史实的是

A. 该碑刻反应出区域之间的商贸联系

B. 会馆是功能完善的地方性商业中心

C. 会馆为旅居异地的乡谊商人所组建

D. 会馆为地域性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查看答案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B.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C.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