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礼运》描绘了我国古代小康社会的理想社会模式,但这种理想的小康社会在古代从未实现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三步走”战略中提出和使用了“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奋斗的阶段性目标。从这一历程可以看出“小康社会”
A. 在社会本质上古今是一脉相承的
B. 体现了当时政府所要实现的目标
C. 都缺乏实现的社会条件
D. 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
孔子认为:在当时的社会里,只要把不符合周礼所规定的那些人和事物都统统匡正了,就能“名正言顺”,天下太平了。该观点
A. 符合春秋时期社会发展趋向
B. 说明孔子竭力赞同政治改革
C. 揭示当时社会发展中弊端
D. 包含着构建有序的统一思想
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B. 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
A. 不合时宜
B. 礼法并用
C. 厚古薄今
D. 源远流长
先秦时期,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吕氏春秋》则有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两者的认识都
A. 诞生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
B. 对当时诸侯国国君的权力提出了质疑
C. 认为统一与君主集权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D. 反映了当时诸子的观点分歧大于共识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 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 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 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 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