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在谈及当今国际格局发展特点时指出,所谓的“极”是分层次的,如印度和东盟,也许够不上世界力量中心,但它们完全称得上是南亚和东亚的一极,在地区事务中的作用不亚于某些世界级大国。这说明
A. 多极化格局具有区域性和国际性双重性质
B. 超级大国无力控制区域性霸主国家或集团
C. 在区域范围内也有“多极化”现象的出现
D. 任何国家或区域集团都可能成为区域一极
图五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读后对比图中①②两个历史阶段中中苏粮食产量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种状况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自然灾害
B. 人口因素
C. 国家政策
D. 国际因素
郑寅达在《德国史》中指出:“在欧洲联合的大框架下,德国似乎找到了发展的正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完成统一,在统一中进一步发展,在联合起来的欧洲联盟中与其他大国一起充当着领头羊。”郑寅达在此认为德国
A. 欧盟建立促进了德国完成统一
B. 德国统一促进了“冷战”结束
C. 经济发展和政治统一相互促进
D. 德国领导了欧盟的建立与发展
对下表中的史实解读合理的有
1933年 |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
1936年 |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
1944年 |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
1947年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 |
1949年 |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1956年 |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②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僵化时期
③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④两大社会制度建立的经济体制日益趋同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钱乘旦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其中社会阶级的角度对资本主义修补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混合经济”
B. 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推行“福利国家”
D.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经济
列宁认为,我们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因此我们向共产主义过渡比其他任何条件下困难得多。他强调,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由此列宁
A. 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性
B. 主张实行新经济政策
C. 明确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D. 借鉴了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