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的变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卷十三》
中世纪的西方人会因为吃了额外的羊排或第二碗米饭而惊醒、而悔恨……因为“贪吃”乃反上帝的罪行。
——易大经《贪吃文化与美食文化》
材料二下表是一位英国御厨为国王开出的“圣诞节布丁”的配方(部分)
原料(配方) | 产地 |
1磅无籽葡萄 | 澳大利亚 |
1磅带籽葡萄干 | 南非 |
1磅红糖 | 西印度群岛 |
1把布丁香料 | 印度 |
6盎司苹果泥 | 加拿大 |
8盎司面粉 | 英国 |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帝国》
材料三在口粮和副食品极为缺乏的情况下,1960年8月,(我国)政府号召各地以玉米和小麦根粉、玉米杆粉、橡子面粉、叶蛋白、人造肉精等各种代食品补充口粮的不足,克服困难,渡过灾荒。
——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美国中餐馆数量统计柱状图(图六)(节选)
(注: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在美中餐馆数量超过麦当劳等3家本土快餐店数量总和)
——摘编自刘海铭《美国华人餐饮及其文化认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熹与中世纪西方人关于饮食方面的共同认识,并分析二者的本质区别。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呈现何种趋势?形成这种趋势有哪些历史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出现材料三所述历史现象主要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图六中2006年与1949—1959年相比中餐馆在美国大幅增加的经济原因有哪些?
思想的多元化和世俗化是人类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特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运动标志着国家和社会从教权桎梏下得到解脱,标志着以世俗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正在兴起。现代社会生活的理论和规范,不再出自圣经启示或教会权威,而凭借自然理性和
社会经验独立得出。启蒙运动以及18世纪以来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西方文明和教会权威和神学教条日益分道扬镳。
——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
材料二信仰自由为文明国家所保障,宗教问题应由个人自决,不容旁人强迫……教会学校也不过是私立学校的一种,文明国家大半允许私立学校存在,作种种试验,以谋改良进步……宗教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一种试验,宗教的本质不过是劝人为善,学道爱人,并无政治侵略的意义在内,似无绝对不准存留的必要。
——1925年(朱经农)《为国家主义的教育问题答复陈启天君》
材料三教会学校是亡国奴的铸造厂,基督学校是侵略中国的杀人地。勿为人奴隶,而置亡国于不顾!
——1925年潮州学联会出版《收回教育权运动特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启蒙运动后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历史背景。
(2)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了“收回教育权运动”。即主张“教育与宗教分离”、“反对丧失民族性的教会教育”和“取缔外国人在华办教育”等。指出材料二、三对这一事件的认识的差异,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收回教育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某学者在谈及当今国际格局发展特点时指出,所谓的“极”是分层次的,如印度和东盟,也许够不上世界力量中心,但它们完全称得上是南亚和东亚的一极,在地区事务中的作用不亚于某些世界级大国。这说明
A. 多极化格局具有区域性和国际性双重性质
B. 超级大国无力控制区域性霸主国家或集团
C. 在区域范围内也有“多极化”现象的出现
D. 任何国家或区域集团都可能成为区域一极
图五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读后对比图中①②两个历史阶段中中苏粮食产量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种状况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自然灾害
B. 人口因素
C. 国家政策
D. 国际因素
郑寅达在《德国史》中指出:“在欧洲联合的大框架下,德国似乎找到了发展的正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完成统一,在统一中进一步发展,在联合起来的欧洲联盟中与其他大国一起充当着领头羊。”郑寅达在此认为德国
A. 欧盟建立促进了德国完成统一
B. 德国统一促进了“冷战”结束
C. 经济发展和政治统一相互促进
D. 德国领导了欧盟的建立与发展
对下表中的史实解读合理的有
1933年 |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
1936年 |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
1944年 |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
1947年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 |
1949年 |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1956年 |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②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僵化时期
③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④两大社会制度建立的经济体制日益趋同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