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 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 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尤·叶梅利亚诺夫

材料三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四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一一一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阅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存在的缺陷。

(2)材料二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放弃”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放弃”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后美国政府职能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概括新时期我国是如何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制的?

 

⑴缺陷:弱势群体生活缺乏必要保障(没有社会福利机制):缺乏政治诉求的渠道。 ⑵)放弃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恢复发展生产力的做法。 合理性:从时代背景看,(国内)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际力量薄弱:(国际)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中;从实践效果看,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世界大国;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⑶变化:政府开始干预经济,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⑷从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试题分析:第⑴小题:该题属于内敛型材料题,题中材料的“不劳动者不得食”、“ 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 力量很脆弱”等几处现象都是体现在工人等这些社会的弱势群体中,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黑暗的一面,表达时可以从他们的处境、力量等方面去概括。 第⑵小题:该题的第一小问涉及到斯大林的经济措施,主要围绕违反“新经济政策”的相关表现,结合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他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显然放弃的是列宁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的做法;题中人物对斯大林持支持态度,主要是结合当时的苏联国情与需要去考虑的,当时苏联重工业极其落后,新生政权的处境非常危险,所以国家需要快速提高国防实力。 第⑶小题:该题属于外延型试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去总结答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新政之前,在相对自由放任的政策下,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力度比较小,主要靠企业自行调整;新政后,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在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⑷小题:该题也属于外延型试题,结合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可以总结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从最初的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到中共十四大中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市场对我国经济的调配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表明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优劣之分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C. 历史发展主要是由历史巨人推动

D.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

 

查看答案

威廉·艾伦·怀特在1933年对胡佛如是评价:“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中的第一人,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人。事实上,他两者兼具。”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第一人”的是

A. 号召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互助

B. 推动生产者联合以稳定农产品价格

C. 签署紧急救济法并扩大政府公共工程

D. 通过“关税法令”大幅度提高关税税率

 

查看答案

1937年,罗斯福再次当选为总统后对他的助理说:“首席大法官领我宣读誓词,当他读到‘捍卫合众国宪法’时,我心里就在说:‘嗯,但这是我所理解的宪法,它灵活性十足,可以应对民主提出的任何新问题——而不是你们最高法院所树立的那部宪法,纯粹是进步和民主的路障。”’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解决危机必然以牺牲民主为代价    B. 总统在非常时期欲加强其行政权

C. 罗斯福新政破坏了三权分立原则    D. 最高法院阻挠了总统的新政之路

 

查看答案

下表是1935-1936年美国收入分配状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占总人口比例

占总收入比例

无产者

40%

13.3%

中产者

20%

14.1%

有产者

40%

72.6%

 

 

A. 经济大危机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B. 新政调节劳资关系的措施流于形式

C. 新政不可能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D. 新政未能根本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

 

查看答案

1933年7月,罗斯福在致伦敦国际经济会议的电报中声明,反对恢复金本位,要求美元贬值。这遭到了与会各国的反对,却得到了凯恩斯的大力支持。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罗斯福新政危害了相关国家根本利益

B. 罗斯福与凯恩斯的经济主张有相似性

C. 罗斯福新政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

D. 凯恩斯的主张与美国的国情完全吻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