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赵孟頫,元代书画巨匠,为宋太祖赵匡胤后裔,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仕元朝。他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他摆脱了南宋画院形式主义的习气,在绘画上提出“不求形似”,提倡人物画要继承唐人技法,山水画要学五代人董源。他认为“书画本来同”,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他的书法用笔圆转流美,骨力秀劲,世称“赵体”。
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在他二十岁左右时,得到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唐代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的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赵孟頫书画艺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傅山对赵孟頫书画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影响傅山对赵孟頫评价的因素。
材料 李时珍,字东壁,蕲删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刘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国,次以集解说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方技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以前“医家《本草》”的发展状况以及李时珍的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时珍能够取得重大医学成果的原因。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盛赞某部明代长篇小说;“作者之于世情,盖诚及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同时说部,无以上之。”他所赞誉的作品是
A. 《金瓶梅)
B. 《红楼梦》
C. 《三言两拍》
D. 《三国演义》
春秋至秦汉,我国农业呈现出如下现象:①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②产生代田法,能防风抗旱;出现区田法,耕作技术提高。③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反映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全过程的规律。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有些地方实行休耕制,出现两年三熟制。这说明
A. 精耕细作的农业出现 B. 社会转型推动科技进步
C. 传统科技领先于世界 D. 小农经济持续发展
《红楼梦》和《十日谈》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A. 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B.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C. 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D. 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明代文学家顾起元《客座赘语》中说:“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燕会、小集,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后乃变而尽用南唱……大会则用南戏。”这反映出
A. 明代戏曲中心已转移到南方
B. 元杂剧最初在我国南方兴起
C. 明中后期元曲发展渐趋衰落
D. 明代我国戏曲逐渐走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