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

 

(1)立法力求宽简;法令要力求稳定;对死刑严肃慎重。 (2)原因: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初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为本”的思想影响。影响:促进了唐朝法律制度的改善,减少冤案;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恢复,推动治世局面的形成。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用法务在宽简”“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中可以概括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就很容易得出唐太宗法制思想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观点。

(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查看答案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上述引文表明他轻徭薄赋的根本目的是: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维护唐朝的封建统治

C.解决百姓的温饱             D.使社会经济尽快恢复         

 

查看答案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

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唐贞观九年,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 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 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

 

查看答案

如图所说,唐太宗实践自己言论的措施有(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C.仁义为本、慎用刑法      D.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