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帝)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帝)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指国库)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

——《清实录》

材料二康熙始终没有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并且从那以后,旧中国与旧俄国在近代工业和科学水平上,在将近两个世纪里一直保持相当距离。

——刘大年《论康熙》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皇帝的主要功绩。

(2)你是否认同材料二中对康熙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1)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爱惜民力;生活节俭。 (2)评分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行文简洁流畅。如:不认同材料二中的观点。当时中国处于中国封建统治晚期,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闭关锁国的政策;现代科学技术力量不足;远离西方,受其影响较小等。所以,当时中国不具备超越封建制度的条件,康熙帝“越雷池一步”的可能性较小。康熙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康乾盛世”局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 (1)注意材料信息“平定三藩,扫清漠北”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户部帑(指国库)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 爱惜民力;生活节俭。 (2)本问属于开放式问题,如认同材料二中的观点,可从当时东西方的对比,中国日趋落后于时代潮流,康熙毕竟是一个封建帝王等回答;如不认同,可从康熙一生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等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材料二

康熙帝以儒学治国,于九年(1670)十月九日发布了著名的《圣谕十六条》。颁布全国要求切实遵照执行。康熙皇帝曾于内廷设立了南书房。入职南书房的官员多是才华出众的汉人,他们不仅辅导皇帝读书写字、讲求学业、时备顾问,还代拟谕旨、编辑典籍。

——《中华名人传记·康熙传》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结论。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康熙帝治国措施的积极作用。

(2)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在国内和对外的斗争都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和值得珍视的篇页……但康熙未敢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原因何在?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而在社会条件。

——刘大年《论康熙帝》

材料二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请回答:

(1)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值得珍视的篇页”。任举三例。

(2)分析材料一中导致康熙历史局限性的社会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说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谕令钦天监:“向者新法(指西法)、旧法是非争论,今既知新法为是,尔衙门习学天文历法。满洲官员,务令加意精勤。此后习熟之人方准升用,其未经学习者不准升用。”

——《清圣祖实录》卷62(康熙十五年,1676年谕令)

材料二论者以古法今法(指西法)之不同,深不知历原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西人守之不失,测量不已,岁岁增修,所以得其差分之疏密,非有他术也。

——康熙帝《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材料三他(康熙)命南怀仁以西方“治炮妙法”,督造适用于南方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平定准噶尔之战,他登高用望远镜观察地形,部署兵力,指挥军队;他邀请传教士绘制全国地图……康熙成了中国追求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康熙纵然走进了无涯学海,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

——摘编自张研《原来康熙》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康熙帝在对待西方自然科学的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康熙“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对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      )

  A.是民族战争

  B.有利于维护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

  D.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