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调查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情况,在此基础上,1934年9月到1935年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利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A. 加紧聚集全国物力围剿工农红军
B. 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着手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来袭
D. 积极回应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
一战期间中国很多发展迅速的民族企业在一战结束后却迅速衰落了,这主要说明了( )
A. 民族工业投资总量较小,规模较小 B. 战争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密切相关
C. 民族工业应重点发展重工业 D. 帝国主义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这“三次热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不包括
A. 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B. 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C. 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D.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
1912—1919年的八年间,新建厂矿企业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 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增长率达到8%以上,l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由此推断,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应在
A.一战期间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D.民国建立到抗战爆发前
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年份 | 1912 | 1913 | 1914 | 1915 |
工厂数(家) | 46 | 46 | 12 | 2 |
A. 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 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 国货运动的推动
D. 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2010年12月21日光明网发表《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B. 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
C. 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D. 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