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政府加大了工厂立法的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政府加大了工厂立法的力度。针对纺织行业的现状,1847年《十小时工作制法》规定,妇女、青年工人和童工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十小时。1850年议会通过了《工厂法》,它再次确认了十小时工作制原则。进一步规定了工厂的开工时间和工人的用餐时间,从而切实保障了工人的权益。1853年议会再次通过新的《工厂法》,这部工厂法规定,“正常工作日”的相关规定同样适用于童工。1867年议会又通过工厂法修正案,将此前工厂法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所有雇佣人数超过50人的工厂。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化

材料二  1929 年,美国经济爆发大危机,随之迎来大萧条,由于失业和贫困的刺激,工潮此起彼伏,俄亥俄、加利福尼亚和威斯康星等州都爆发了流血罢工;从缅因到亚拉巴马,35万纺织工人发动起事,影响遍及全国。1935年,《国家劳动关系法》在罗斯福新政中出台。该法保障劳动者享有组织和加入工会的权利。雇主不得采取干预工会的措施,雇主有义务就工资、工时及其他雇佣事宜,在诚实信用的基础上,与工会展开集体谈判。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集体谈判成为劳资关系的主流模式,集体劳动关系法甚至成为“劳动法”的同义语。

——摘编自阎天《美国集体劳动关系法的兴衰》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厂立法的特点并分析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英国工厂立法相比,美国《国家劳动关系法》的特点,并分析该法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特点:关注弱势群体;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通过不断立法完善;适用行业范围逐渐扩大。 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工人运动的推动;代议制民主制度逐渐完善。 (2)特点:通过政府干预调整劳资关系;鼓励集体谈判;保障就业刺激消费。 景响: 有利于保障工人合法权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 【解析】(1)这一题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特点:从材料一中的“妇女、青年工人和童工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十小时”可归纳为关注弱势群体;由“再次确认了十小时工作制原则,进一步规定了工厂的开工时间和工人的用餐时间”可得出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材料一中通过《十小时工作制法》、《工厂法》、“工厂法修正案”等可以看出通过不断立法完善;由“将此前工厂法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所有雇佣人数超过50人的工厂”可以得出适用行业范围逐渐扩大。 背景: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19世纪50年代起”再结合所学相关政治、经济的知识可知,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上述立法是工人运动的推动;代议制民主制度逐渐完善也是其重要背景。 (2)题目要求“拫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特点:由材料二中的“1935年,《国家劳动关系法》在罗斯福新政中出台”可以得出通过政府干预调整劳资关系;由“在诚实信用的基础上,与工会展开集体谈判”、“集体谈判成为劳资关系的主流模式”等信息可以得出鼓励集体谈判;由“由于失业和贫困的刺激,工潮此起彼伏”可以推知为保障就业刺激消费。 影响:注意审题,要求回答“在当时”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对工人权益保护、对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都应该有意义,即有利于保障工人合法权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大致以辛亥革命为界分为晚清新政时期和民国时期。1896-1911年间,仅上海一地,就成立了100多家出版机构。从1900年至1911年间,我国共译书籍1599种。这些翻译书籍,译自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或其他语种,而以日文居多。此时期的译著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由于晚清教育体制的一系列变化,以出版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也大量出现。晚清在上海、汉口等地,通俗文化以它鲜明的大众性也迅速崛起,故以出版小说为主的出版机构这时也蔚为可观。在1905年前后,民营出版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双峰。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二

——摘编自宋原放等《中国出版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出版业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出版业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出版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广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在明代,以官员批评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成化四年,宪宗为满足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别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竞得如礼”。明中期以后,“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于是“科道”谏言,“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宪宗边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君臣冲突加剧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到明君臣关系演变的根源。

 

查看答案

下表为不同史籍对于隋大业十三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李渊为西河之战主帅

B. 殷峤为西河郡长官

C. 李建成为西河之战将领

D. 李世民攻克了西河郡

 

查看答案

某组织在成立时宣布:“(缔约国)决心把建立欧洲共同体为起点的欧洲统一进程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组织的成立

A. 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B. 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C. 确立了欧洲在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

D.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查看答案

二战后形成的“冷战”格局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渐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分裂、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第三世界的兴起。这些新变化推动

A. 多极化格局逐步形成

B. 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

C. 美苏关系走向妥协

D. 美国战略重心转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