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 A. 当一代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 C...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

A. 当一代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

C. 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

 

D 【解析】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封建统治,故D正确;唐太宗当贤明君主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故A错误;减少决策失误,不属于根本目的,故B错误;笼络人才也不属于根本目的,故C错误。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这,曰:“安事苦民。”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

②唐初远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

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唐太宗时期十部宫廷音乐中出自天山以南的有三部当时控制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是    

A.东突厥  B.西突厥  C.吐蕃  D.回纥

 

查看答案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 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因素

C. 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 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查看答案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适合的一项是

A. 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 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 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 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帮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二: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图画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这24们功臣是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在这些人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政治集团的人,还有一些人出身少数民族。如魏征少年时做过道士,后来为太子的谋士,尉迟敬德是铁匠出身,秦叔宝是小军官,程知节是农民。

——《盛唐气象》

材料三: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

材料四:天下大稔,流散者成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地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粮,取给于道路焉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这段话的意思。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是怎样用人的。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并结合史实说明。

(4)综述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唐太宗的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