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其背景是
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 533.9万家,从业人员2 467.7万人,其中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3.9万家,从业人员达到231.9万人。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2 850万户,从业人员5 4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 349万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我国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B. 个体经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
C. 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
D.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
中共十四大后,“下海创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共十四大什么内容直接相关
A. 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决定设立深圳、珠海、厦门为经济特区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以上言论的主要依据的是
A.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
C.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
A.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
C.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D.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用“春天”来形容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 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小田里精耕细作
B. 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 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D. 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