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1
时间 | 历史事件 |
1734年 | 伏尔泰发表《哲学通信》。 |
1776年 | 《独立宣言》发表,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
1782年 | 瓦特改良联动式蒸汽机。 |
1848年 | 《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 |
1871年 | 巴黎无产阶级起义。 |
1894年 |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
1896年 | 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
1911年 | 武昌新军起义。 |
1917年 | 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攻占冬宫。 |
1919年 | 巴黎和会召开,签订《凡尔赛和约》。 |
1945年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
1972年 |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
1973年 | 美苏在华盛顿签订《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 |
——摘编自保罗·布特尔《大西洋史》等
表1为18—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北大西洋区域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时空准确,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建国初,粮食收购量增长速度赶不上销售量的增长速度。为满足轻工业对棉花及其他农业原料的需要,1953年,国家开始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政策实行初期,农民在完成统购任务以后,可以到自由市场上去销售。1956年,开始逐步建立和发展了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但是,在1957年国务院发布了相关规定,凡属国家规定计划收购的农产品,如粮食、油料、棉花不开放自由市场,全部由国家计划收购。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使国家能在粮食生产供应匮乏的情况下,以较稳定的价格收购粮食,以保证城市和工矿区人民的粮食供应,这对稳定当时的市场物价和安定社会秩序起过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通过这一政策,垄断粮食的收购,全面掌握了流通领域的主动权,起到了促进城乡社会主义改造的作用。
——摘编自陈廷煊《1953—1957年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农产品剩余问题严重。肯尼迪认为,用粮食和其他经济援助来平息那些刚刚获得独立和备受欺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反美情绪,会起到军事手段所不能达到的作用。为此,美国政府推行“以粮食换和平”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首先,设立“以粮食换和平”主任职位,集中管理对外粮食援助计划。其次,增加授权额度,扩大援助粮食的使用范围,由“友好国家”(非共产党国家)的政府扩大至其私人贸易机构。第三,建立了由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主管的多边粮食援助机构,美国成为其最大捐赠国。
——摘编自王慧英《“剩余品”时代美国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初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美解决粮食问题的共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政府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
有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会议是“凯恩斯(英国)和怀特(美国)两个人的布雷顿森林”,并将这两人称为“西方的周瑜和诸葛亮”。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
A. 美英结成利益同盟
B. 美英矛盾冲突加剧
C. 英国奉行均势外交
D. 美国实力独占鳌头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要在苏维埃俄国确立市场经济原则,相应地要求把国家权力置于社会的控制下,但实际情形却是国家政权机关力图把全部经济资源控制在自己手中,战时共产主义的政治体制大大加强。这表明
A. 布尔什维克党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B. 市场经济原则不适合俄国的国情
C. 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符合现实需要
D. 经济政策着眼于政治因素的考量
1492年,哥伦布在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中意外地发现美洲。美洲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瓦莱里乌斯制定的诉讼法规定,凡是享有罗马市民权的人,对法务官作出的判决有权向市民大会提起诉讼。这反映了罗马法
A. 尊重人的权利
B. 注重法律程序
C. 重视民主建设
D. 强调公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