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 统一...

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 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 冯太皇太后的悉心培养与全力支持

D. 孝文帝的卓越胆识和远见

 

D 【解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严重的统治危机以及冯太皇太后的悉心培养与全力支持均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客观背景,但孝文帝的卓越胆识和远见是孝文帝改革的“主观”背景而非客观背景,所以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A. 阶级矛盾尖锐

B. 民族矛盾尖锐

C. 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D.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查看答案

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A. 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

B. 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C. 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

D. 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材料二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查看答案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在不断的调整和创新。

材料一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下图为1971年主要发达国家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图

材料四到了70年代,美国和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

——人教版教材《必修2》

(1)亚当·斯密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上台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图片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生了什么新变化?你怎样认识这一变化?

(4)、结合书本有关知识,各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调整政策应对70年代的经济危机的?

 

查看答案

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A. 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 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 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D. 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