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实现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30年代,英国首...

实现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3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产业革命,这次工业化是从英国的纺织工业部门开始的。自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机的时代,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使各种机器有了巨大的动力,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示范。                               

           ——《英国工业化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 1925年,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对于工业化问题,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必须高速度。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解决道路问题。毛泽东以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为前提,指出:中国的工业化,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不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因此,选择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构想一直为全党所认同,直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毛泽东和党中央才真正放弃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初探》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看出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与苏联相比有何不同?

(2)结合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的历史背景分析,苏联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并简要评价苏联的工业化。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工业化道路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三段材料看中、苏、英三国的工业化道路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1)英国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而苏联则优先发展重工业。 (2)原因:①改变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②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的需要。③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评价:①一方面,苏联的工业化使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以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3)变化:选择由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到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4)启示:①要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工业化道路。②工业化过程中要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③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发展道路。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对比分析,依据材料一中“这次工业化是从英国的纺织工业部门开始的。”即可得出英国工业化特点,依据材料二“对于工业化问题,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得出苏联工业化道路;第二小问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回答。第(2)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对比分析,注意审题是从1949年以来,因此从过渡时期到探索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发生了两次变化,结合所学从“选择由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到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角度回答。 第(3)问属于开放型试题,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得出启示,可以从“要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过程中要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以及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工业发展道路。”角度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五位历史人物对苏联的历史发展曾产生过巨大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列宁            图二 斯大林

图三 赫鲁晓夫 图四 勃列日涅夫  图五 戈尔巴乔夫

请回答:

(1)在苏联()历史上图一人物曾采取不同的措施领导苏联()人民渡过了困难时期,主要措施有哪些?

(2)图二人物对苏联的政治和经济有何影响?在经济政策上如何认识图二和图一人物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图三、四、五三位人物是怎样试图改变图二人物的经济模式。

(4)回顾苏联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训和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对某些享有特权的人来说享受更多的优惠……百货公司还不到营业时间,门前已开始有两三百人在排队。那天是卖床垫,或许只有四五百件,却来了800到1 000多顾客。不到天黑,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需求量那么大,顾客那么多,就是在很久以后,一切东西仍会供不应求。

——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1936年)

材料二 经济学者已经意识到苏联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在走外延发展的道路,而现在外延增长的因素已经枯竭。因此,必须把转向集约化发展道路提上日程,必须依靠行政命令转向经济杠杆调控经济,必须重视已经开始的新科技革命等。当这些问题被提到苏共代表大会上时,只是讨论了一番。实际上,一切依然如故,毫无结果。

——俄罗斯学者阿尔巴托夫关于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论述

材料三 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52%;同期工业生产减少了64.5%,农业生产减少了60.4%,卢布贬值,物价飞涨五千多倍。

——大型专题历史文献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2)材料二中有关苏共代表大会上对经济学者的积极建议,仅仅表现为讨论一番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经济困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论述很多,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单说明理由,或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1925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搞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

(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

(3)材料三中毛泽东主要批评的是斯大林模式中在经济方面的哪种做法?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

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查看答案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                        (  )

A. 导致苏联经济的停滞    B. 涉及政治体制改革

C. 经济改革的效果不大    D. 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