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职务和机构,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
A. 清朝的官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清朝建立起了办理外交事务的部门
C. 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D.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 )
A. 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
B. 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
C. 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
D. 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A. 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 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D. 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C.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 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A.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B.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C. 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D. 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C.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