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分别是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
内容 | 说明 | ||
《盗》 | “盗”是指窃取财货 | ||
《贼》 | “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 | ||
《网》 | “网” 即“断狱”,是审断罪案的法律 | ||
《捕》 | “捕”即“捕兴”,是有关追捕逃亡的法律 | ||
《杂》 | “杂”是对“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惩罚 | ||
《具》 | “具”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 ||
| |||
| |||
标题 | 主要内容 | 备注 | |
第三表:执行 | 有关裁决执行的规定 | 主要是有关债务的执行 | |
第四表家长权 | 有关家内身份的规定 |
| |
第五表:继承和监护 | 有关遗产继承和债务继承及监护的规定 |
| |
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 | 有关所有权的转移、占有,纠纷裁定、债权占有等规定 | 出现了“现金借赁”“要式买卖”等契约 | |
第七表土地和房屋 | 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 |
| |
第八表私犯 | 有关伤害、盗窃、诈骗等规定 | 但以刑罚制裁的共有10条,其余作民事处罚 | |
第十条宗教法 | 有关丧葬方面的宗教仪式和习俗的规定 |
| |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1 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简表
时代特点 | 初等教育 | 代表人物 |
17-18世纪,国家无力也不重视教育。教育通过国教教会管理。 | 1.学校: 面向贫民的宗教团体慈善机关私立收费学校,设备简陋,师资缺乏,教学质量差。学校与入学入教严重不足;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2.家庭教育: 富人阶段的启蒙和升学教育,通常是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宗教伦理道德及社交技巧。 | 培根弥尔顿洛克 |
19世纪,国家逐步干预教育,设国家教育委员会 | 1870 年《福尔特法案》: 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 | 斯宾塞 赫胥黎 |
20世纪前期,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教育 | 1918 年《费舍教育法》:14岁以前,完成初等义务教育 |
|
——摘编自顾明远等《世界各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末教育相比,民国变革体现在: 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清末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体制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订1904 年清末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各自社会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英国和中国初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018年6月,将在青岛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关于上海合作组织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产物
B. 它主要以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为宗旨
C. 它是一个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
D. 它实施单边和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
(题文)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的人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共到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 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 新文化运动时期
C. “一五”计划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下表是美国政府开文文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可以看出美国70年代后呈現出减少社会公共开支,扩大社会福利保障支出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 受7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出现“滞涨” B. 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地位
C.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D.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效果削弱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世界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日本等“五极”。此说法说明当时
A. 美苏两极格局瓦解
B. 已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
C. 欧盟势力迅速提高
D. 日本成为政治经济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