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的改造”的措施是
A. 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 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 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有研究资料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的冶金部,每年召开的大小会议达400次,下达的文件有1.5万多种,制定的指标多达18.6万个。1988年4月,前苏联一次就废除了12万多项决议、条例、法令等经济管理部门的文件。上述材料集中反映出前苏联
A. 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臃肿
B. 经济体制改革方针失误
C. 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严重
D.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突出
下列措施或目标体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严重脱离苏联实际的是
A.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 “20年建成共产主义”
C.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A. 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B. 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C. 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D.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1955年起,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粮食供应不足情况得到改善,其原因包括( )
①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扩大
②农业税削减,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
③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
④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