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特征。世界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特征。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世界统一性的主要表现。战后世界经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多样性,它的具体表现就是“两种体系、三种国家”的出现。“两种体系”是指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三种国家”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提到,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各方面的合作。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3月)

材料三 丝绸之路不是一哄而上的什么运动,也不是只对中国有什么好处,它对全世界、对各个国家都是有好处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将促进这条经济带上的国家和地区相互进一步的扩大自由化、扩大市场化、扩大法制化。丝路不是在建一个什么路,而是一整个市场的对接,涉及到关税门槛的降低,限制和管制的减少,它意味着在法制和经济制度层面的一些改革。

——何茂春《丝绸之路战略意义堪比入世》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世界经济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是什么?“一带一路”战略和古丝绸之路有什么内在联系?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现实意义。

 

(1)统一性: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加强,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多样性: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对立(答成经互会与马歇尔计划的对峙亦可得分);不同类型的国家选择互有区别的经济发展模式(答成苏联仍然保留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下的市场经济模式亦可得分)。 (2)背景:国际方面,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沿线各国经济互补性较强,合作潜力和空间巨大。国内方面,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是中国崛起的必然要求。 联系:古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提供了历史依据,创造了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的优良传统;“一带一路”战略是在新时期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二者都是东西方合作交流的象征。 (3)意义: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相关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完善自由化、市场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空间与规模;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地位;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人民的传统友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利于消除分歧,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战后世界经济统一性与多样性”等关键信息,既要回答统一性也需要回答多样性,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统一性可以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加强、市场经济体制的接受、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等方面分析归纳,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经济体系类型、不同类型的国家选择互有区别的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背景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分析归纳,国际方面可以结合经济全球化分析,国内可以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化分析;第二小问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分析归纳。 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首先能够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分析归纳,其次需要学生能够联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民族交流等方面分析归纳,最后需要表述准确,史实运用科学,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常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常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据恩格斯的评论

材料二加尔文提出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可以对他们在世上的行为漠不关心,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

材料三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执事是由信徒选举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教师的教会管理人员……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由长老12人和牧师5人组成……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政府的最高机构是大议会和小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采取何种形式?为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恩格斯为什么称“加尔文的信条只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文艺复兴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英法等国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一大障碍。

材料二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

——马丁·路德

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

——约翰·加尔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

(2)比较材料二中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主张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他们的共同主张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欧洲近代的黎明时分,商业的繁荣促成了世俗情感和理想的释放。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令人赏心悦目,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广大地区的宗教改革则震撼人心。”“震撼人心”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从实质来说是

A. 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 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

C. 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 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查看答案

16世纪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A.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 “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 “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