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 1947年,丘吉尔问道:“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藏骸所,...

材料一 1947年,丘吉尔问道:“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那些标题为“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的论文都认为欧洲已灭亡。

材料二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年——2004年)

年份

具体内容

1951

法、德等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

法、德等六国在罗马签署协定,决定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1967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1973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一次扩大

1974

欧洲理事会成立

1979

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

1981

希腊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二次扩大

1986

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三次扩大

1993

欧共体更名为欧盟、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

奥地处、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国,欧盟第四次扩大

2002

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

2004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欧盟第五次扩大

 

材料三 危机可以导致欧元区的解体和欧元的消失,但危机也可能导致欧元区一体化进程的深化——不但有统一货币,而且有统一或近乎统一的财政,类似于国联邦和各州的财政关系。此前,欧盟和欧元区扩张速度太快,很多体制机制并不完善,未来是否可以引入退出或除名机制,以免陷入无路可走的境地。未来,还应进一步打破各种要素流动的障碍,如劳动力的流动,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趋同。

——2012224日百度百科名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西欧所面临的状况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3)请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走向,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状况:二战给欧洲造成巨大破坏,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冷战威胁着西欧国家安全;战争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努力: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发展科技以及美国的帮助,使经济得到快速恢复;20世纪50年代开始,加强合作,先后建立了欧共体,后改名为欧盟;实施“福利国家”政策,缓和社会矛盾。 (2)特点: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领域不断扩大,水平也不断提高;由单一的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范围不断扩大,由西欧扩张到东欧。 (3))看法一:欧盟与欧元区继续存在并得到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一体化,欧盟顺应了这一世界潮流;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国际组织,应该能够通过团结、协调找到积极的应对措施,共同克服债务危机;欧盟会吸取历史教训,合作共赢,分裂俱伤;欧洲经济水平比较高,应该有实力克服危机。 看法二:欧盟与欧元区解体。欧盟和欧元区涉及的国家多且之前扩张速度太快,很多体制机制不完善;这次危机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欧洲产生着重大影响和制约;欧盟成立的初衷是技术性的,当时期望提高二战后欧洲国家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合作水平,其最根本的问题是缺少一个作为整体的联盟。 (说明:此题为开放性问题,持任一看法都行。对各种看法,言之有理均可) 【解析】试题分析:(1)关键信息:那些标题为“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的论文都认为欧洲已灭亡。状况从二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来分析归纳;努力即是欧洲应对现状的措施,应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归纳。 (2)本问考查欧共体到欧盟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应从一体化的程度、成员国的范围来分析归纳。 (3)本问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关键信息:危机可以导致欧元区的解体和欧元的消失,但危机也可能导致欧元区一体化进程的深化。材料三中的观点任选择一个,论点与论据要统一,史论相合。如果选择前者,则应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归纳;如果选择后者观点,则应从经济危机的冲击和欧洲联盟自身的弊端来分析归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始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2—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简表

项目

按当前价格计算的价值(亿美元)

年平均增长率﹪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1990—1995年

1996—2000年

国际直接投资

590

2090

12710

21.1

40.2

跨国并购

1510

11440

24.0

51.5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和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数据整理

材料二 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第一,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的分布也不平衡。第二,最近几十年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现象:成功地制定了促进全球市场扩展的有力规则并予以良好实施,而对同样正确的社会目标,无论是劳工标准,还是环境、人权或者减少贫穷的支持却落在后面。

——安南《我们:联合国人民》

材料三 反全球化运动犹如一面镜子,将全球化的各种负面影响或弊端及时映照出来,促使全球化推动者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并由此而对全球化的规则、进程、方向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促使全球化世界通过“真正的全球治理”,朝人性的全球化、公正的全球化、平等的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方向迈进。

——刘金源《反全球化运动及其全球化的制衡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晚期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表格产生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有利于促进全球市场扩展的因素,并结合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体系发展的史实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进行多角度论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特征。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世界统一性的主要表现。战后世界经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多样性,它的具体表现就是“两种体系、三种国家”的出现。“两种体系”是指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三种国家”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提到,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各方面的合作。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3月)

材料三 丝绸之路不是一哄而上的什么运动,也不是只对中国有什么好处,它对全世界、对各个国家都是有好处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将促进这条经济带上的国家和地区相互进一步的扩大自由化、扩大市场化、扩大法制化。丝路不是在建一个什么路,而是一整个市场的对接,涉及到关税门槛的降低,限制和管制的减少,它意味着在法制和经济制度层面的一些改革。

——何茂春《丝绸之路战略意义堪比入世》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世界经济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是什么?“一带一路”战略和古丝绸之路有什么内在联系?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常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常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据恩格斯的评论

材料二加尔文提出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可以对他们在世上的行为漠不关心,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

材料三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执事是由信徒选举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教师的教会管理人员……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由长老12人和牧师5人组成……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政府的最高机构是大议会和小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采取何种形式?为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恩格斯为什么称“加尔文的信条只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文艺复兴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英法等国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一大障碍。

材料二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

——马丁·路德

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

——约翰·加尔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

(2)比较材料二中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主张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他们的共同主张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