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整顿吏治是其突出的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曾指出:清朝“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以级尊卑任官”,以“族任官”,即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

——摘选自《康南海官制议》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

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整顿吏治的措施。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1)弊端:①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繁(冗官); ②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扬满抑汉); ③官员的素质低下。 (2)措施:①精简机构,裁减冗员;②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③兴办学堂,培养人才;④举荐新政人才。 (3)失误:①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②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③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答出3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启示:①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 ②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等。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一“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和“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可知清朝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繁(冗官),据材料一“以级尊卑任官”、“族任官”和“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可知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扬满抑汉),据材料一“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和“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可知官员的素质低下。 第(2)问,本小问考查获取与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据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和“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可知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据材料三“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废除八股,兴办学堂,培养人才,结合所学知识还可知既然要变政,还需培养和选拔变政人才,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第一小问考查获取与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同时考查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据材料四“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可知变法内容贪大求全,据材料四“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知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结合所学知识还可知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第二小问属于历史认识类试题,启示主要要结合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来思考,结合第一小问失误之处,可知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克伦威尔在对英国历史作出的最显著的贡献中,首先是,在经过近乎十年的内战之后,他在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奠定了一个和平时期。……也许可以这样说,谁都不能像他那样取得如此丰富的成就,他死后不久,就引起了一场大混乱。可是在克伦威尔护国政体统治下,却使英国人比较享有繁荣,并能在国内过和平生活。

——(英)莫里斯·阿什利《论奥利弗·克伦威尔》

材料三在(克伦威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四(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固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没有真心实意地努力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只图填个人欲壑,无所不为,丑态百出,终于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

请完成: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两幅图克伦威尔政治活动的性质。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给英国带来“繁荣”的举措。

(3)指出材料三中克伦威尔的“革命活动”与(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的关系。

(4)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材料四的观点?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还从没见过类似的带兵艺术。”

——马斯顿草原战役的参加者列斯里

材料二“假如我年轻十岁,我就会叫欧洲所有的国王发抖

——克伦威尔

材料三1653年,克伦威尔在就任护国主的仪式上行为表现:没穿将军服,改穿常礼服,在他接过部下献上的公民剑后,取下自己的军剑,宣誓忠于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克伦威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2)联系当时的世界历史大背景,说明克伦威尔为何说出材料二那样的话。

(3)材料三中,克伦威尔的表现是否与他后来的表现相符?为什么?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直接奠定基础的是

A. 查理一世被处死

B. 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C. 护国政体确立

D. 1688年“光荣革命”

 

查看答案

观察下图,图中场景描绘了1653年发生在英国伦敦的一幕,某人带领军队闯入议会,手中挥舞宝剑,怒气冲冲地对敢于“犯上”的议员们吼道:“恶棍们,滚开!”议会被驱散后,英国由此确立了

A. 君主专制政体

B. 共和政体

C. 护国政体

D. 君主立宪政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