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 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 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 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是制度和文化,而中国学习的是技术,因此日本富强起来而中国却以失败告终。从而指出了学习西方制度重要性。故选A。材料并未涉及到甲午战争的问题,排除B;材料主要的目的不是批判,而是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排除C;材料并未上升到如此高度,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一职,“议郎”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

①希望参与政治

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

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

④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1895年,康有为等维新派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外纪闻》并在北京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但不久就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刊物和这个团体(    )

A.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      B.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C.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D.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查看答案

在近代中国,较早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提倡者是

A. 魏源

B. 张之洞

C. 郑观应

D. 梁启超

 

查看答案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是学术界公认的“开中西交流风气之先的人”,公元16D.4年考取进士,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16、17世纪,即中国明代晚期,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使西方一些国家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桎梏,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同时,也激起这些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向东方殖民和传教的热潮。而此时,中国的古典天文学经历了宋、元时代的高速发展后进入衰落阶段。就这样,西方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首次接触。

徐光启是“最早一批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人,他第一次把西方文化纳入中国文化,以便为我们民族寻求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更可贵的是,在明末崇尚空谈,孜孜于八股文的社会学风下,徐光启独树一帜,极力提倡学习实用知识,而且不顾社会保守势力的压制,第一个把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

摘编自夏淑娟《徐光启与西学东渐》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光启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徐光启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

 

查看答案

材料

1914年8月6日,中国宣布中立。为避免中国参战,德国主动提出把胶州湾租界归还

中国,但日本佯作不知,决定“享受”欧洲大乱这一“上天之佑-日本无视国际法关于不得侵犯中立国的规定,派军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还进击南太平洋地区,占领了一些德属太平洋岛屿。日本在夺取山东之后,加紧了侵华步伐,1915年1月18日,向中国总统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日本在远东和中国大力扩张立即遭到美国的抵制。1917年中国参战后,美、日矛盾进一步激化。双方为坚持各自的对华政策争论不休,最后达成妥协,签订了《蓝辛一石井协定》,协定宣布双方都不谋求战时在华优势;双方同意不侵犯“中国之独立及领土之保全-维护对华门户开放,工商业机会均等;承认日本因与中国领土接近的“特殊之关系”,中国也就“有特殊之利益”等。

——摘编自施兴和《近代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爆发后日本侵略野心的体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蓝辛一石井协定》签订的原因及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