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B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主张公养、公教、公恤体现出大同思想,和改善民生,依据“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可知其提倡职业教育,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所以②说法错误,所以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 李贽笔下的孔子

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早期维新派笔下的孔子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九百年多年来,王安石变法一直引人注目,充满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宋史》在分析北宋中期财政状况时指出三大问题:一是辽夏威胁,长期作战,岁费弥加;二是募兵益广,宗室蕃衍,吏员岁增;三是制度上中书、枢密、三司各自为政,各不相知。

熙宁变法失败,宋神宗和王安石无疑都有责任。宋神宗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王安石则太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但就事论事,就法论法,这些新法本身却并无大错。它们无一不是出自良好的愿望,甚至是很替农民着想的。这次变法,不该是这个结果。

——以上材料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历史根源。王安石想通过变法达成的良好愿望是什么?哪些措施很替农民着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谈谈其对当下中国改革的启示

 

查看答案

卢梭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的自然状态中存在着对人类生存不利的种种障碍,阻力已经超过了每个人在那种状态下为了生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人类既然无法产生新的力量,而仅能结合并运用已有的力量,那么人类便没有其他的生存办法,只有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才得以克服这种阻力,通过一个唯一的动力将他们发动起来,使他们协调合作。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卢梭等启蒙思想家明确提出,任何人在行使自由权的时候,决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因此,只有公共意志才是最高的人民主权,个人自由是受公共意志约束的。由于明确人权的最高体现是公共意志,自由的事业就成为公共的事业,由此就产生了人权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公开性和很高的透明程度。在卢梭看来,人民主权是不能分割、不能转让、不受限制、不可侵犯的最高权力,在此之上不允许再有一个指挥者,因此一切决策均需以公共意志为准,公开地进行。

——摘编自刘宗绪《人的理性和法的精神——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  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对人类生存不利的种种障碍”在当时的法国主要指什么?“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体现了卢梭的什么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民主权的本质,概括卢梭对人民行使权利提出了哪些限制。

(3)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三中“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查看答案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他自始至终都看得最为重要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复杂的思想来因和理论源泉。从历史程序上看,首先应把中国近代太平天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九十年代改良派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看做是“民生主义”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思想前导。同时,孙中山在制定“民生主义”学说的时候,一再提及古代中国的“井田制”,并以它与“平均地权”相比拟。其它如王莽之王田,王安石之青苗也在孙中山的研究之列。而中国近代进步思想一个更为重要的标志,是他们都“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孙中山当然更是这样。他在帝国主义诞生的时代,接受和提出了避免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其中特别是当时风靡一时的亨利·乔治的著作、学说,几乎为孙氏完全吸取过来。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满以为是实现民生主义的时候了,到处游说,但在社会上层得到的只是冷淡和讪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派打击和阻挠他,资产阶级冷漠和不支持他,农民阶级不了解他。这时候,孙中山得到了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并重新解释了他的“民生主义”。孙中山新“民生主义”中突出揭发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要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必须打倒帝国主义侵略。与此同时,提出了“节制资本”的政纲。在土地政策上,前期游移未定的“耕者有其田”的思想,这时正式确定下来。当然,孙中山民生主义后期的这种进展,不意味着他已脱离其思想体系。孙中山始终未接受马克思主义,但他一生保持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尊敬和同情。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理论来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阻碍因素,并说明新“民生主义”的具体内涵。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查看答案

启蒙和救亡,是五四运动前后的两大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意识并非政治,而是文化,它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但从一开头,其中便明确包含着或暗中潜埋着政治的因素和要素。即是说,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的面貌。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自由、独立、平等。当把这种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社会启蒙性的新文化运动开展不久,就碰上了救亡性的五四反帝政治运动,二者很快合流在一起了。

材料二  学生爱国运动在政治上的空前胜利,当然冲击了旧政府和政府所维护的旧传统的权威感和控制性,使启蒙能凯歌行进。从当时的文献和之后的各种回忆录看,都是说,五四学生运动之后,青年们思想和行为大为解放,他们得到了空前鼓舞,于是努力于冲决各种传统网罗,“介绍西洋文化,攻击封建思想”,以取得自己个体的“自由、独立和平等”。本来,以西方的个人主义来取代中国传统的封建集体主义,就是陈独秀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题。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纪霖《现代中国思想史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五四前后的“启蒙与救亡”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