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日之...

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日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属于。

A. 洋务派

B. 资产阶级维新派

C. 资产阶级革命派

D. 资产阶级激进派

 

B 【解析】材料信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反映的是维新派推崇德日君主立宪制思想,故B项正确;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度,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民主与科学,故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

A. 主张民主共和

B. 学习西方

C. 主张君主立宪

D. 救亡图存

 

查看答案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 李贽笔下的孔子

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早期维新派笔下的孔子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九百年多年来,王安石变法一直引人注目,充满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宋史》在分析北宋中期财政状况时指出三大问题:一是辽夏威胁,长期作战,岁费弥加;二是募兵益广,宗室蕃衍,吏员岁增;三是制度上中书、枢密、三司各自为政,各不相知。

熙宁变法失败,宋神宗和王安石无疑都有责任。宋神宗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王安石则太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但就事论事,就法论法,这些新法本身却并无大错。它们无一不是出自良好的愿望,甚至是很替农民着想的。这次变法,不该是这个结果。

——以上材料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历史根源。王安石想通过变法达成的良好愿望是什么?哪些措施很替农民着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谈谈其对当下中国改革的启示

 

查看答案

卢梭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的自然状态中存在着对人类生存不利的种种障碍,阻力已经超过了每个人在那种状态下为了生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人类既然无法产生新的力量,而仅能结合并运用已有的力量,那么人类便没有其他的生存办法,只有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才得以克服这种阻力,通过一个唯一的动力将他们发动起来,使他们协调合作。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卢梭等启蒙思想家明确提出,任何人在行使自由权的时候,决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因此,只有公共意志才是最高的人民主权,个人自由是受公共意志约束的。由于明确人权的最高体现是公共意志,自由的事业就成为公共的事业,由此就产生了人权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公开性和很高的透明程度。在卢梭看来,人民主权是不能分割、不能转让、不受限制、不可侵犯的最高权力,在此之上不允许再有一个指挥者,因此一切决策均需以公共意志为准,公开地进行。

——摘编自刘宗绪《人的理性和法的精神——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  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对人类生存不利的种种障碍”在当时的法国主要指什么?“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体现了卢梭的什么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民主权的本质,概括卢梭对人民行使权利提出了哪些限制。

(3)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三中“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