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范畴,由于出发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范畴,由于出发点及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不同,观点也不同。中国学术界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相对于民族历史而言的,但不是民族历史的简单总和,而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基础上民族历史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不是指史学意义的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各民族普遍交往、相互依存形成的有机整体历史。历史学上的世界历史包含了有人类以来的全球范围的历史。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特指16世纪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

——摘编自赵士发《世界历史理论:唯物史晚研究的焦点》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加以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示例: 观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特指16世纪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 解读: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首先,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了世界性.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想正常发展,必须适应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的需要.新工业的建立已成为一切文明国家生死攸关的大问题.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其次,世界交往的扩大,使得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精神生活均出现了世界性的渗透与影响,因而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间的互相往来和依赖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各民族之间相互依赖性增强. 由于对外交往、世界市场的建立,每个国家的经济关系都冲破了原有的界限,具有一定程度的世界性. 【解析】本题据材料“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相对于民族历史而言的,但不是民族历史的简单总和,而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基础上民族历史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不是指史学意义的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各民族普遍交往、相互依存形成的有机整体历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取其中的一个观点,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运用唯物主义史观从世界整体化、全球化的角度,从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不同阶段加以解读。注意史论结合。 评分说明: 一等(12-10分):①观点明确,解读准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解读;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观点较明确.解读较准确;②引用史实.解读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较清楚。 三等((4-0分):①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解读缺乏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节选)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事记

 

1866年

德国

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0年

比利时

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1875年

法国

第一座发电厂在巴黎建成

1876年

美国

贝尔发明电话机

1879年

德国

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机车

1879年

美国

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

1882年

美国

爱迪生在纽约市建成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1890年

美国

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2180万美元的产品

1902年

美国

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

1907年

德国

23.3万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占动力总数的30.6%

 

 

材料二与世界有电的历史几乎同步,1879年中国上海公共租界点亮了第一盏电灯,随后1882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公用电业公司一上海电气公司。

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上海、汉口、天津、广州、北京,以及东北等租界相继开办了一些以解决照明为主的公用电业。同年,华裔商人成立广州电灯公司,开始了民族资本创办电力的历史。

1904年比利时商人与北洋军阀政府在天津签约成立了电车、电灯公司,并于1906年开始了中国交流电的历史。到191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才有2.7万kw,有电的地方仅是上海、广州、北京、香港等中心城市和租界内,中国电力工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幼芽状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电力工业诞生的意义。美国、德国在电力工业中的成就折射出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领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领先地位所产生的影响。

(2)综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电力工业起步的社会背景和中国电力工业的特点,并指出我国电力工业兴起的意义。

 

查看答案

被历史学家称为“哥伦布交流”的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间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介入,彻底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绝大部分欧洲文化对它持一种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他们甚至认为马铃薯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欧洲人以前从未吃过块茎类食物,《圣经》中也没提到过马铃薯;`马铃薯来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开化的、被征服的种族的主要食物……在欧洲,甚至在马铃薯被称为“魔鬼的苹果”的苏联,在农民在最初的犹豫不决之后开始大规模栽培马铃薯。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英国的农村社会,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玉黍(玉米)……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石砷尤耐旱,宜勤锄,不须厚粪,旱甚亦宜溉……收成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

——包世臣《齐民四术》

“……三十年前,从无开垦者。嗣有江苏之淮、徐民,安徽之安庆民,浙江之温、台民,来杭湖两属之各县,棚居山中,开种苞谷(玉米)……近己十开六七矣。每遇大雨,泥沙直下,近于山之良田,尽成沙地;远于山之巨浸,俱积淤泥,以致雨泽稍多,溪湖漫滋,田禾淹没,岁屡不登……他日之钱粮何出,犹其后焉者也。”

——汪元方《请禁棚民开山阻水以杜后患疏》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概括欧洲文化对马铃薯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玉米种植的两种态度及各自理由。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美洲作物传播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金银,特别是银源源不断地从西班牙殖民地流入欧洲,欧洲货币金属的供应量大幅度上升,在整个16世纪至少增加了3倍。西班牙政府曾试图禁止金银的出口,但徒劳无益。而且,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违禁者。它用大量的金银支付对意大利、德国和荷兰的欠款,并且资助无休无止的战争。正是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参与的违禁买卖活动,使贵金属在欧洲蔓延扩散。最明显直接的结果是价格的长期(不正常的)上涨。16世纪末的价格水平比世纪初高出3倍至4倍之多。

——《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直到19世纪中期为止,中国长期保持的出口顺差主要是通过外国人用白银偿付来解决的。然而,中国对白银的吸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明朝政府抛弃了元朝乃至更早的宋朝部分使用纸币的政策。这是因为在发生危机时,滥印纸币总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后果。明朝政府先是停止了纸币的印制,接着又停止了纸币的使用,从而完全使用铜钱和银锭。另外,货币税收的份额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完全用白银交纳的“一条鞭”法的税制。正是中国对白银的公共需求、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出口顺差,导致了对世界白银的巨大需求,并造成了世界白银价格的上涨。

弗林和吉拉德尔说:“如果没有近代早期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同样的‘价格革命’”,也不会出现一个西班牙帝国(它是靠出售白银而得以生存)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材料一描述的是欧洲哪一经济现象?其具体表现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如果没有近代早期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同样的‘价格革命’”?

 

查看答案

如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时间

工具

经济要素的变动

公元前4世纪

铁器的使用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18世纪末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厂的普遍出现

19世纪末

第二次工业革命

集团公司日益增多

20世纪中叶

第三次科技革命

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A.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B. 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C. 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创新

 

查看答案

19世纪英国的学校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极其有限的课程,在于培养其未来做好妻子、好母亲而非职业培训;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电铸术、骨相学等利于就业的课程。男女课程的差别表明

A. 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地位

B. 工业革命促进了男女合理分工

C. 工业革命强化了性别分工

D. 妇女不适合学习男子所学专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