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为逐步消除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遗留...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为逐步消除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遗留的问题.1975年,举行了一次类似于欧洲和平会议的国际会议。共有35个国家——16个北约成员国、7个华沙条约国家和12个两大联盟之外的国家——在赫尔辛基参加为期超过两年的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该会议通过《赫尔辛基协议》,承诺要努力争取和平,开展经济和文化合作,保护人权。尽管协议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条约,但认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定的欧洲各国之间的边界,并建立了“赫尔辛基观察委员会”,以对参加签署协议的各国的人权状况进行监督。苏联把承担人权看成为获得缓和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好处而付出的小的代价。它仍旧希望保持对国内和东欧卫星国的不同政见的严密控制。但是它没有预见到《赫尔辛基协议》对鼓励不同政见者反抗压迫起了多大作用。赫尔辛基会议是冷战中的缓和的高潮。此后不久,在1979年,美苏关系就开始新的一轮下滑。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尔辛基协议》签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赫尔辛基协议》的签署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但其遗留问题有待解决;美苏两大阵营对峙,世界局势并不太平,世界和平运动、人权运动的发展;美苏关系一度缓和。 (2)影响:《赫尔辛基协议》认可了和平与人权的普世价值,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的进程;标志着美苏进入缓和的高潮。但短暂的缓和状态之后,随着苏联入侵阿富汗,双方关系很快进入紧张阶段,使世界局势更加动荡。 【解析】(1)结合材料“为逐步消除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遗留的问题…在赫尔辛基参加为期超过两年的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并结合所学可知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但其遗留问题有待解决;美苏两大阵营对峙,世界局势并不太平,世界和平运动、人权运动的发展;美苏关系一度缓和。 (2)材料“1979年,美苏关系就开始新的一轮下滑。希望保持对国内和东欧卫星国的不同政见的严密控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赫尔辛基协议》认可了和平与人权的普世价值,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的进程;标志着美苏进入缓和的高潮。但短暂的缓和状态之后,随着苏联入侵阿富汗,双方关系很快进入紧张阶段,使世界局势更加动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13年10月18日,狀元出身的南通大实业家张謇抵达北京,就任工商、农林两部总长。他一到任就告诫两部人员:“农林、工商部者,为人民生利,供政府分利之地也。世不思治,治无可图,分利过当,生亦不及。”他将农林、工商两部合并,改称农商部,把原来两部所设的8个司,改设为农林、工商、渔牧3个司,同时“为注重矿政起见,专设一局,共设三司一局”,所用人员共计142人,仅为原来农林、工商两部人员总数的35%左右,且增加的专职技术官员占官员总数的35%以上,张謇又增设和完善了一系列的部属专职机构,主要有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和驻美赛会监督处(保证中国优质产品顺利参展巴拿马赛会),矿务监督署,棉、糖、林、牧试验场,工业品化验处,商品陈列所,权度委员会(改进度量衡)。

——摘端自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机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机构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使用船舶作为运输工具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更一样悠久。从远古的船舶史前刳木为舟起发展到现代的运输船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代(见下表)。

 

时代

类型

舟筏时代

独木舟、筏、木板船、桨、蒿和橹

帆船时代

地中海的古帆船、北欧和西欧帆船、飞剪式帆船、中国帆船

蒸汽机船时代

早期的蒸汽机船、“大东方号”蒸汽机船、蒸汽机船、汽轮机船、柴油机船、油船和散货船、大型远洋客船

柴油机船时代

船舶大型化、船舶专业化、船舶高速化、船舶自动化、船舶内燃机化

 

 

——摘编自梅泉海《船舶发展史话》

从材料中提取两则或两则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4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70年代,这300多年的史学研究史,是明代史学的发展时期。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三大家”之一,在史学方面的认识反映和促进了这一时期史学的转型。他对明末不务实学、空吉心性的风气提出批评,提出“行已有耻”而又“博学于文”,那便是“修已治人之实学”。他认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他反对“人君独治”,主张实行“众治”,这一主张受到后人,特别是清末士人的大力推崇。

——摘编自金海峰《浅析明清之际史学方面的转型—以顾炎武为例》

材料二梁启超首倡“新史学”,呼吁“史界革命”,是中国史学由传统转向近代的开创者、莫基人。1895——1900年,梁启超没有专门的史学著作,其史学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各种政论文章如《变法通议》中。梁启超以西方的进化论作为自己史学的指导思想。同时,他还提出令人耳目一断的“君史”“民史”现。1901——1920年,梁启超从整体上对旧史学给以全盘否定,认为旧史学是愚弄人民的工具,并且大力鼓吹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新史学”。1920——1929年,梁启超游历欧洲诸国,对自己曾深信不疑的进化史观产生了怀疑,在退出政坛后专心于学术研究,其史学研究获得了极大的丰收: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他认为“历史的目的在于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摘编自郑向《梁启超史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概括顾炎武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

(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梁启超史学思想的特点,并简评顾炎武、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查看答案

马歇尔计划的由来有多种观点,如《国际关系史》强调的“遏制主义之父”凯南以及国务卿马歇尔对计划的影响,威廉•克莱顿在《5月备忘录》中说的“凝聚了美国智库精英的大量心血和汗水,是诸多决策机构和人士集体智慧的结晶”,等等。这表明

A. 名人论著是历史考证的一手史料

B. 历史真相发掘不能脱离实地调研

C. 同一历史事实存在不同历史认识

D. 相同史料可能出现不同历史解读

 

查看答案

斯大林在1931年2月、1935年5月先后提出“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这两个口号。提出这两个口号的主要目的是

A. 为国家培养大量科技人才

B. 促使苏联科技快速发展

C. 保持国家政权的工农性质

D. 加快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