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近代以来中外土地制度的变革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近代以来中外土地制度的变革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表1)。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表1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年份

项目

1760年以前

1761—1796年

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

208项

1482项

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

310000英亩

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斯大林实行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并不以农村为直接销售市场。相反,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保证国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就要求压缩农村市场,紧缩农民消费水平。因此,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就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改造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也很有限,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由轻工业遍地开花那样吸收自由雇佣劳动者。

——改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摘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和苏联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并简析苏联工业化模式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土地制度变革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1)因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圈地法令的颁布;农业革命的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工业革命的进行。 (2)模式:英: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或答自由经济发展模式、内生性经济发展模式。) 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或答斯大林模式) 原因:小农经济占有优势;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加强国防;为了迅速改变国家工业落后面貌。(育之有理亦可) (3)特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或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个体经营) 关系:土地制度变革制约工业化发展,工业化的发展是土地变革的重要结果(答相互推动的具体表现也可相应赋分);土地制度变革和工业化之间保持适度平衡(或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1)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英国的圈地运动是漫长的,但是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只是考查19世纪中期的“圈地运动”,从材料一中很容易就可以总结出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包括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而结合所学知识又可以总结出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展等等,本题关键在于要把有利因素总结完整。 (2)“英国和苏联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是很容易概括出来的,英国是市场经济模式,而苏联是计划经济模式。“苏联工业化模式形成的原因”可以从苏联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苏联自身的国情两个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即可。所处的国际环境指的是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威胁之中,苏联自身的国情指的是苏联当时是落后的农业国,小农经济占有优势,但是必须建立成工业国,独特的国情决定苏联的独特的模式。 (3)材料三的主旨是在描述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所以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也就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土地制度变革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但是一定要从双方的“相互推动”的原则进行解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们对历史的记录和解释通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上认为袁世凯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把他贴上了“窃国者”的标签,但吏学界有新观点认为袁世凯对于辛亥革命是做出重大贡献的,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据高全喜《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材料二“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是经常用来标识五四运动性质及特点的重要概念。(注:此处五四运动是广义概念,包括1915至1923年阃的新文化运动、学生运动等。)

——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

材料三1919年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我国史学界以往译为“余粮收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其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赵旭黎《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吏学界对苏联吏的误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若不认同作者这一新观点,你会运用哪些史实进行反驳?

(2)材料二用来标识广义五四运动的三个概念中,其中一个明显与史实不符。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名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指出影响人们对历史记录和解释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分配问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

表2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三20世纪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

——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

(2)概括材料三中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举措。结合史实分析其背景,并予以简要评价。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

 

查看答案

他最终将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他将国家从持续70年的停滞和压迫中解救出来他是将自由还给了东欧各国的伟人。以上评语是美国总统里根等各国领导人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个历史人物是

A.罗斯福                      B.丘吉尔

C.撒切尔夫人                 D.戈尔巴乔夫

 

查看答案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B. 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C. 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D. 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据,因为它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下图中最高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实行了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政策

B. 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C. 用经济管理的方法代之以原来的行政命令

D.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