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

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有18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这个战斗情景出现在

A、日德兰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马恩河战役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等关键信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916年6月下旬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的阵地进攻战役,在战场战役中英国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坦克,使德国大为惊恐,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打出来。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这种情况最不利于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美国

 

查看答案

“你们将会在树叶落下之前返回家中。”德国皇帝这一许诺宣告破产是在

A. 马恩河战役后

B. 索姆河战役后

C. 凡尔登战役后

D. 日德兰海战后

 

查看答案

有人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形象地比喻为:两个小孩打架将一群大人牵扯进来引发的更大规模斗殴的过程。其中“两个小孩”寓指

A. 德国和法国

B. 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

C. 意大利和法国

D. 奥斯曼帝国和塞尔维亚

 

查看答案

菲舍尔在他的《称霸世界的利爪》一书中写道:1914年6月的这一事件为德国统治者“长期准备的战争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一事件是指

A.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

B. 英法对德宣战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 俄国出兵巴尔干半岛

 

查看答案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地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